改革开放30年与当代江苏青年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0-12-09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练月琴    

  去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当代江苏青年始终和祖国共奋进、与改革同成长,是改革开放坚定的支持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是推进“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建设性力量。为了解当代江苏青年的发展状况,共青团江苏省委会同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于20085月至6月在全省青年中开展了“改革开放30年与当代江苏青年发展状况”专题调研活动。共发放问卷42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31份,有效回收率为98%

  高度认同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观

  调查表明,当代江苏青年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很成功的比例为28%,认为比较成功的比例为62.7%,合计认为成功的比例高达90.7%

  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也给予充分肯定。87.6%的青年认为江苏“经济发展”较好或很好。76.4%的青年认为“平安江苏建设”较好或很好。72%的青年认为“法治江苏建设”较好或很好。66%的青年认为“共青团与青年组织建设”较好或很好,其中认为“很好”的比例为24.1%

  68.9%的青年对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景充满信心,认为其目标明确、战略正确。

  青年认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自己属于获益较多群体的占10.9%,认为自己属于有一定获益群体的占59.6%,合计认为自己属于受益群体的比例为70.5%。有8.7%的青年认为自己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属于利益受损群体,有20.8%的青年认为自己属于利益不变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91.4%的青年认为法治意识增强了,90.6%的青年认为健康意识增强了,88.8%的青年认为自己的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了。

  最希望解决社会公正与经济发展问题

  当代江苏青年十分关注社会突出问题。83.4%的青年认为“物价上涨问题”很严重或较严重,其中认为很严重的比例为48.6%83.3%的青年认为“医疗费用过高问题”很严重或较严重,其中认为很严重的比例为49.2%73.1%的青年认为“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很严重或较严重,其中认为很严重的比例为35.9%

  当代江苏青年最关心的制度改革依次是住房制度改革(36.7%)、城乡医疗制度改革(24.5%)、教育制度改革(20.1%)。进一步分析发现,深化改革开放,青年最希望解决的社会问题是维护社会公正(24.4%)和发展经济(21.2%)。

  最应该倡导爱国主义和自由平等

  当代江苏青年最应该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根据重要性程度依次是爱国主义(23%)、社会主义荣辱观(14.8%)、自由平等(11.9%)。

  当代江苏青年认为最大的幸福是“成就自己,造福社会”(40.1%),“爱情幸福和家庭美满”(19.9%),“得到社会承认和尊敬”(10.8%)。

  当代江苏青年认为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多少”(47.8%),其次是“对社会贡献大小”(35.2%)。认为个人成功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38.6%),其次是“勤奋精神和持续努力”(14.3%),再次是“专业素质与能力”(9.7%)。

  自信、务实、开放,但更加趋于实际

  当代江苏青年组织需求、团队归属意识强烈。59.9%的青年表示很有兴趣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59.6%的青年表示很有兴趣参加志愿、公益组织,52.8%的青年表示很有兴趣参加各类兴趣组织与团体,12.1%的青年表示很有兴趣参加各类网络社团。

  调查表明,30.8%的青年认为信仰在人的精神生活中“非常重要,不可缺少”,48.4%的青年认为“需要,但并不重要”。另有12.7%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无所谓”。

  青年对自己学习与工作能力的评价较为积极,32%的人“充满自信,具有能力”,28%的人“对自己能力不满意,还在努力”。

  54%的青年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17.1%的青年认为是“利益的交换与妥协”。

  呼唤共青团组织更有所作为

  调查表明,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被认为一般的比例为53.7%,被认为很强或强的只有32%。进一步分析认为,共青团员组织吸引力最集中的对象是中学生,中学生认为共青团吸引力强,达到47.7%。而二、三产业青年(特别是外出打工者),私营企业主,大学生,机关事业单位青年,认为共青团组织吸引力有待提高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青年。

  调查发现,尽管80.1%青年对所在单位团的工作满意,但是从不同类别青年看,对所在单位团的工作满意度最高的是中学生,最低的是大学生。同时,52.6%的青年认为共青团联系青年多,47.4%的青年认为联系不多。作为党的后备军与突击队的共青团组织理应有所呼应、有所作为。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针对当代江苏青年的新变化,团组织要把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和引导青年作为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项目,构筑青年素质拓展的人才高地,竭诚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服务。要服务青年高品位成功诉求,引导青年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提升多面向的现代公民文化教育与实践的水平,即面向个人道德伦理能力的行为规范教育、面向社会互动协同能力的公共责任教育、面向传统与未来发展整合能力的历史使命教育、面向全球化背景下解决区域和国际问题能力的和平发展教育。

  加强党建带团建力度,探索建立党团一体化共生机制,提高共青团组织的青年领导力。共生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以党的思想建设带动团的思想建设,赋予共青团政治坚定性;以党的干部建设带动团的干部建设,赋予共青团组织纪律性;以党的制度建设带动团的制度建设,赋予共青团时代创造性。要将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将团干部的培养使用纳入党的人才规划。

  统筹规划青年事务,探索设立政团法治化整合机制,提高共青团组织的行政执行力。在政府与共青团的关系中,随着依法执政进程的加快,共青团组织还缺乏制度化、法治化的行政规制,而青年发展的变化要求却呼唤共青团组织更有所作为。事实上,由于共青团组织政治属性鲜明而行政功能缺少,以及占有的公共资源有限,所以自身对青年需求的供给能力与公共服务能力也比较薄弱。即使共青团可以承办政府交办项目,但是其组织体制上的局限也很难适应青年事务行政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要以落实《江苏省青少年发展规划(20062010)》为契机,设立“江苏省青年事务发展协调委员会”或“江苏省青年事务发展联系会议”,探索建立青年事务法治化渠道与机制,逐步提高共青团组织在公共领域的行政执行力。

  拓展社会治理空间,探索建立青年开放性参与机制,提高共青团组织社会竞争力。在参与社会管理体制的重构中,共青团既有组织上的政治优势,又有工作上的社会动员优势。但由于青年公共参与资源、渠道和能力不足,共青团组织的优势不断减弱。调查显示,青年的组织归属愿望强烈,对共青团活动的参与态度也比较积极,但是在价值取向上,青年对志愿公益组织和网络社团组织兴趣有所增加,而对共青团组织兴趣有所减弱。70.4%的青年对基层共青团活动非常支持、积极参加,但共青团组织提高的参与机会十分有限。在拓展社会治理空间、催生公民社会中,要建立开放性的社会参与机制,引导青年利益表达和价值诉求,这是共青团发挥政治优势,创造社会优势,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作者单位: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