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政务公开 维护群众权益

发布时间:2010-12-09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林 涛    

  政务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依法向社会公众或者提出申请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公开其履行行政职能信息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让社会成员参与讨论和决定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并对行政权力运作实施有效监督,使人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和选择权,从而达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纵观江苏政务公开发展历程,展望政务公开发展趋势,有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本文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推行政务公开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改革开放程度相适应。

  作为施政基本制度的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并深入推进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政务公开的进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改革开放的步调相一致,并与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推行政务公开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应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既开拓创新,又循序渐进。江苏经济快速发展,为加快政务公开步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江苏政务公开要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走在全国前列,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发展,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政治保障。同时,应当看到,推行政务公开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已日益受到重视,政府职能结构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取得了可喜进展。当前,政府的职能正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转变。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已成为当今政府的主要职能。推行政务公开要围绕政府职能的转变,明确政务公开重点,创新公开方式和运行机制,促使政府在履行职责中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避免管理越位、缺位和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等现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

  二、推行政务公开必须坚持依法公开、程序规范。

  依法行政作为行政权力配置和运作的基本准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推行政务公开,是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开展政务公开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程序、制度来进行,克服公开的随意性。在政务公开过程中,不能仅仅按照行政领导的喜好,或任凭行政人员的个人意愿随心所欲地进行,想怎么公开就怎么公开,想公开哪些就公开哪些,想公开多少就公开多少。只有把政务公开纳入法制轨道,依法公开,按程序公开,才能起到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的作用。首先,认真贯彻落实政务公开有关法律、法规。国外在推行政务公开时,会颁布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在具体操作中和公民索取公务文书中的权利、义务及其有关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且已被行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所熟知并掌握。在我国,对政府行政行为公开早已有所规定,这些规定分散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条款中。2006年,我国又颁布实施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是一个专门规范政务公开的法律文本。《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政务公开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但由于分散在其它法律法规中的有关政务公开的条款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新的法律文本出台时间还不长,真正落实到位尚需有一个过程。因此,要下功夫认真宣传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把政务公开工作真正纳入法制轨道,用法制化的手段来推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务公开规范、有序、健康地进行,以保证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其次,建立评估机制。对因涉及公共利益而不能确定是否公开的事项,建立公共利益评估机制,通过依法进行的合理评估,决定是否公开,既防止因不公开而侵犯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也防止公开不当而损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其三,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救济制度。对因公开不当而损害其他利害相关人利益的,或给其他利害相关人造成经济损失的,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救济措施,以实现公开、公平、公正。

  三、推行政务公开必须以发展电子政务为依托。

  电子政务是建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运行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事务处理流。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网上建立政府信息发布平台,为企业和公民提供公共信息服务(G2C);政府内部的办公自动化(OA);政府部门间的网络互联和电子数据交换(G2BB2G)、政府与公民(G2CC2G)的网上交流平台和交流渠道。电子政务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政府管理发展的趋势。美国是实施电子政务最早、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美国的联邦政府一级机构现已全部上网,所有的州一级政府也全部上网,几乎所有县市政府也建有自己的站点。20009月,联邦政府推出了“第一政府”网站(www.FirstGovgov)。该网站整合了2万个政府网站,共2700万个网页,公民可以在网络上任意了解政府的运行,这为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几年来,我国发展电子政务日益受到重视,并把为政务公开服务作为发展电子政务的重要任务。江苏电子政务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现在应将推进网上政务公开进一步摆上电子政务建设的突出位置。注意克服重建设轻管理、重电子轻政务、重形式轻内容等倾向,不断增加网上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政府互联网站的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编制和完善政务公开电子目录,按规定及时上载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政策、行政决策和重大事项,不断提升在线服务质量,努力实现网上交流、网上审批、网上办事,不断增强政府网站的服务功能。

  四、推行政务公开必须重视做好后续工作。

  必须防止和克服“重前轻后”的倾向,重视做好政务公开的后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务公开的实际效果,也才能充分实现推行政务公开的目的。首先,注重更新观念,做到“后续”前移。应当看到,政务公开并非目的,它仅仅是实现依法行政、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手段。不能为公开而公开,更不能把政务公开作为摆设,借此“作秀”,摆“花架子”。应将政务公开的后续工作纳入实施政务公开的全盘工作,统一计划和部署,摆上应有位置,预先作好安排。因此,应在推行政务公开的过程中,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深入细致地抓好公开前、公开中和公开后的各个环节,尤其要重视发挥政务公开的互动功能与作用,切实把政务公开后的信息反馈工作摆上应有位置。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和要求,应广泛倾听,充分汲取,并及时反馈;对“点题公开”或依申请公开的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外,均应努力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待。其次,注重创新思路,畅通互动渠道。不断创新政务公开反馈方式,开辟反馈渠道。通过书面、口头、通讯、网络以及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运用直接反馈或间接反馈的方式,促进双向互动,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效用。各级行政机关都应建立健全三个层次的反馈渠道:一是行政机关部门与社会公众沟通互动的反馈渠道;二是行政机关内部沟通互动的反馈渠道;三是下级行政机关与上级行政机关沟通互动的反馈渠道。各级政务公开工作领导机构要切实加强组织和协调工作,认真研究政务公开工作反馈方式,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合力,保证各种反馈渠道畅通无阻。再次,注重民意采纳,建立反馈机制。切实抓好群众诉求和建言献策的搜集登记、研究分析和采纳利用等工作。建立采纳民意、汇聚民智和答复反馈的工作程序、运作方式和操作责任制,把政务公开后续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加强政务公开后续工作,真正体现政府机关执政为民、服务于民的宗旨,示政于民,问计于民,既便于公众办事,又促进科学决策,提高公民对行政决策的参与度和贡献率,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江苏省政治学会)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