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我省须在2008——2012年5年中完成全省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468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在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按照这一要求,从2008年到2012年江苏应每年大体上解决1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2008年,在省委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省扶贫办的组织协调、省各挂钩单位的帮扶以及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我省顺利完成了年度目标。但进入2009年以后,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各国和地区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我省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局面,实现今年百万脱贫工作目标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了,如何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确保全省脱贫攻坚工程按正常时序进度推进?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省扶贫办负责人。
记者: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2008——2012年5年必须完成全省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468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请问年人均收入2500元这一统计口径是依据什么标准提出的?
省扶贫办负责人(以下简称“省扶”):1990年世界银行为了比较各国的贫困状况,对各国的国家贫困标准进行了研究,其中12个最贫困国家的贫困标准界定于275-370美元。世界银行在这一年即采用了370美元作为国际通用贫困标准衡量各国的贫困状况,习惯上说“1美元1天”。据此,我省综合考虑贫困人口数量、小康指标、财力状况等因素,最终确定以年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相当于现行汇率1天1美元)为我省新的绝对贫困标准线。
记者:468万绝对贫困人口在全省各地的分布情况大体怎样?
“省扶”:到2007年底,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贫困人口为468.16万人,户数166.18万户,占全省乡村总人口9.34%。分地域看,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分别为18.24万人、61.19万人、388.73万人,各占全省2500元以下贫困人口的3.9%、13.07%、83.03%。其中,宿迁107.03万人、淮安65.31万人、连云港58.21万人、徐州100.27万人、盐城57.91万人、南通31.2万人、泰州19.15万人、扬州10.84万人、镇江5.73万人、南京4.99万人、常州5.13万人、无锡2.39万人,苏州为零。
记者:我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任务是什么?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加以推进?
“省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基本要求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主要通过扶持发展生产、培训就业等途径,实现增收脱贫;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主要通过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和实施社会救助,确保基本生活需要。根据2008年7月19日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意见》(苏发[2008]12号)文件精神,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可概括为“一个总体目标、三个具体目标”。总体目标就是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三个具体目标:一是农民收入目标,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基本达到2500元(相当于现行汇率每人每天1美元)。二是经济薄弱村发展目标,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使农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经济薄弱村逐步达到有“双强”班子、有科学规划、有高效农田、有特色产业、有配套设施、有保障机制、有整洁村容、有文明村风“八有”的目标;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三是时序进度目标,苏南地区确保在2008年、苏中地区力争在2010年、苏北地区在2012年基本实现目标。
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决策以后,省委书记梁保华亲自牵头组织专题调研,并多次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省长罗志军也多次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多次深入基层了解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实际问题。2008年7月初,脱贫攻坚被列为省委、省政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工作。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于2008年8月份在泗阳召开了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10月份在滨海召开了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2008年11月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把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列为新一轮“农村六大实事工程”之一。今年3月26-27日,省委、省政府又在沭阳召开了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视,也大大加快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进程。
记者:2008年我省实际完成脱贫人口有多少?分布情况如何?
“省扶”:经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认的结论是:2008年,全省总体超额完成了年度脱贫目标,共有116.1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苏北25个县(市、区)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年度目标;苏南、苏中除少数地方外基本达到了脱贫攻坚时序进度;全省1011个经济薄弱村中已有93个基本达到脱贫攻坚目标。
目前,苏州、无锡的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南京、常州也基本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苏北的特征更为明显,这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所在。
记者:作为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的第一年,2008年的扶贫工作对今后有什么重要的经验或者启示?
“省扶”: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各种挑战和困难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全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殊为不易。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必须坚持把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脱贫和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必须坚持把整村推进项目扶贫、产业化带动扶贫、劳动力培训扶贫“一体两翼”工作措施作为重要载体;必须坚持把推进经济薄弱村“八有”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必须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强大动力;必须坚持把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形成“大扶贫”格局作为重要手段。这样,才能不断把脱贫攻坚工作引向深入,才能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的各项目标任务。
记者: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和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冲击不断显现。在这种背景下,脱贫攻坚工程是否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省扶”:2008年的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也确实给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比如: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增加了投资高效设施农业的市场风险;一些企业效益下滑,造成农民工离岗返乡,增加了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难度;部分承担挂钩村任务的企业经营困难,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村企挂钩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等等。二是基本脱贫农户返贫压力较大。按照3至5年脱贫时序要求,虽然去年已有1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脱贫,但只占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大头还在后面。这些基本实现脱贫的人口大多是年收入在2000-2500元这一区间的群体,脱贫相对容易些,越往后实现脱贫的难度会越大,而且这部分基本达到脱贫目标的人群,大多属于人均收入刚过2500元的“踩线”脱贫户,脱贫的水平并不高,如不注意巩固,很容易返贫。三是基础性工作需要不断加强。进村入户抽查考核情况表明,有的地方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有关资料和数据不够规范完整,给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带来了困难;有的地方脱贫攻坚任务重、要求高,但扶贫工作机构和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目标任务的完成。这些问题,下一步都是必须着力解决的。
记者:除了困难和问题之外,在当前形势下,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是否也存在一些有利条件?
“省扶”:当然,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也有着许多有利的条件。首先,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省加大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力度,“三农”投入不断加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我们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了良好环境。其次,中央和省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并特别强调要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上下已形成了强烈的脱贫攻坚工作氛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我们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供了重要基础。
记者: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如何克服困难矛盾,把握有利条件,确保全省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省扶”:今年3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在沭阳县召开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议,传达学习了梁书记和罗省长的重要批示,回顾总结了2008年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同时着重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研究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明确了下一步要着重抓好六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贫困农民脱贫增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积极发展“一乡(村)一品”、“一县一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引导合作组织带动贫困农户发展高效农业。二是深入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能力。进一步完善培训券制度,更大力度、更大范围地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对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农户劳动力,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颁发《再就业优惠证》,实施免费职业技能鉴定,享受城镇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对“零转移家庭”贫困农户特殊困难劳动力,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办法,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三是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经济薄弱村发展实力。帮助经济薄弱村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拓宽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村级经济实力。鼓励挂钩帮扶单位支持经济薄弱村,在当地符合规划要求的工业集中区内建设一定规模的标准厂房,作为村级集体资产,由村实行租赁经营,增强村级集体对农户增收的服务和带动功能。四是积极推动村企挂钩,进一步提高帮扶成效。进一步落实挂钩帮扶企业相关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参加挂钩帮扶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挂钩企业立足经济薄弱村优势,加大帮扶力度,力争实现“双赢”。五是完善信贷扶贫政策措施,拓宽脱贫攻坚投入渠道。及时更新和维护建档立卡数据库,进一步明确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对象。按照放开贷款规模的要求,对贫困农户贷款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安排年度指导性计划并据实发放。切实搞好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和逐步推广工作。六是加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高经济薄弱村公共服务水平。指导经济薄弱村把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村庄建设规划,完善服务功能,达到“五室两市一场”要求。鼓励地方财政、“五方挂钩”帮扶单位,将经济薄弱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列为优先发展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相信随着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我们一定能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在2012年前如期实现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这一目标。□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