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惊人,“网络化生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互联网作为信息载体所具有的影响力,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政府组织的运行,影响着执政思维与执政方式,这是我们思想文化和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新阵地。高层领导对网络舆情非常关注。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前往人民网,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今年2月28日,温总理在两会前夕走进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党和国家领导人用实际行动,给我们适应时代特点、引领网络文化做出了榜样。
但是,我们还有些同志对网络媒体、网络舆情存在着误读和不适应现象。比如:其一,片面理解网络,缺乏相应工作机制。毋庸讳言,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或不屑于使用网络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网络存在偏见,不愿意接受来自“虚拟世界”的声音,认为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网络民意也是虚拟的,不用理会,因而消极对待,对网络舆情置若罔闻,反应缓慢。有关方面也没有建立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应对、应用的工作机制。据报道,《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推出了“地方政府开通社情民意通道,你们那儿通了吗”的网络调查,7天共有7111人次参与调查,96.8%网友认为政府社情民意不顺畅,而反馈不及时、遭遇推诿塞责、沟通渠道形同虚设,是网友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一边是高达近100%的政府网站普及率,一边是96.8%的网友认为社情民意通道不畅通,这说明包括政府网站在内的社情民意通道,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其二,被网络舆论牵制,丧失舆论主动权。一方面认为,网民的言论只是片言只语,觉得无所谓。有的充满猜测、谩骂、荒诞低俗、比较偏激的言论,与其看到和听到不那么“顺眼”、“顺耳”的“坏话”、“恶言”,不如不看不听,“眼不见为净”。另一方面,不清楚在网上发言的群体不能得到正确引导,可能会误导社会,我们就会丧失舆论主动权;意识不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谁就能掌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
其三,跟不上业态发展的速度,疲于应付。一方面不了解网络媒体的“对话”方式和业态发展,对其应用和管理,赶不上网络媒体的发展变化,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另一方面不懂得如何过滤失真信息,主动预防。遇到突发事件,一味删帖,一味封堵信息,降低了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针对上述问题和倾向,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应着重抓好这样几项工作:
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加强对重点新闻网站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利用传统新闻媒体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整合网络资源,实现新闻网站之间、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增强新闻网站的地方特色和互动功能,做强主流网站,吸引更多网民。建立政府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切实增强重点新闻网站的公信力、影响力。
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互联网产业突飞猛进,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互联网管理多头运行、责任不明,亟需创新,制定适应地区网络发展与管理的制度。应建立网络阅评制度,定期对重点网站开展阅评,通过对网站舆论导向、编辑技巧、网页质量等点评,改进网站报道质量,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逐步实行论坛版主实名制,重点版块发贴先审后发;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制度,收集研判涉及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网上舆情,并及时处置;落实有害信息处置制度,各部门通力加强信息沟通,规范查处流程,发挥整体效能,及时封堵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行业自律、坚持文明办网。互联网业务经营者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自律,文明办网。互联网协会制定文明上网公约,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开展绿色上网活动,倡导网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开展文明网站、文明频道、文明版主等网络文明创建活动,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
加强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人才和队伍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保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需要既懂技术、更懂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网管队伍中懂技术的多、知新闻的少,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无法很好地预防。一方面,应多渠道引进既懂技术又懂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优化现有人员结构;另一方面,应对现有技术人员加强新闻业务知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增知扩容,提高职业敏感性,打造强有力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
制定网络舆论应急预案,实行分级制管理。与各大网络加强沟通联系,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建立网络舆论应急预案制度,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突发网络舆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按网络舆论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可将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一旦遇到突发网络舆论事件,及时启用对应级别预案,积极稳妥处置好。事件处置后,转入正常管理。□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