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0-12-09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金城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和享受的群体文化,是一切校园活动的综合,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受到社会主导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又保持着特有的先导性和广泛的参与性。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在愉快、健康的氛围中成长。然而,在当前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程度不等的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缺失问题。我们在此对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一并加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片面强调物质文化建设。这导致对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可以说,目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一般学校都在物质文化设施上加大投入,比如新建或扩建图书馆、宿舍、多功能娱乐厅等教学、生活和文化设施。很多学校为了美化校园环境,植树栽花,甚至不惜斥巨资建起了各种雕塑。但在进行这类建设的同时,却没有展现出这些物质文化设施的精神文化内涵,使之停留于一种低水平的“摆设”状态。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有关。比如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认识得不够全面、深入,使得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明晰的目标。此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也是这种缺失的主要原因,具体包括:首先,高校合并、重组及高校圈地运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合并、重组的实际好处毋庸置疑,但一窝蜂的合并重组、盲目的圈地占地,却让许多高校主校区与分校区、新校区与老校区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与反差,且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其次,高校扩招后的经费短缺是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三是大学的评价指标中缺少量化校园文化指标,直接导致高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比例失调而畸形发展。

  第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次普遍较低。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有些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甚至很少有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办学者存在着相对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习俗文化等“软件”建设的倾向。其次,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目前高校普遍缺乏软环境建设的调控组织机构,或者调控失灵。虽然学校许多部门在精神文化建设中都承担一定职能,但由于机制不健全,沟通不到位,决策不统一,很难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再次,建设的方法、手段相对滞后,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不知所措,方法落后。有的过分功利,误导和降低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第三,不能有效地整合现有资源和发掘传统资源。很多高校是通过合并提升办学层次和规模的,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这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是:本校原有的传统资源部分遭到浪费,高校间的文化沟通、融合缺少有效途径。一是本校原有各校区的传统资源不能得到同等重视,校区与校区之间不能有效地实现校园之间的文化融合,给整所高校形成统一的文化精神带来困难。二是学校的传统优良校风不能普及、推广到大学城(或称高校园)内的新校区。入住大学城的高校有多所,大学城内的校园文化良莠并存,相互影响,甚至相互侵蚀。现有的文化资源不能合理地被新校区师生们所享用。尤其是,学生公寓一般不在学校围墙内,学生在公寓内感受不到学校校园文化的氛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相对减弱。

  第四,采取了短期突击式的功利主义行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而很多高校随着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为了跟上发展的形势,往往采取急功近利的措施搞形式主义。有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很多活动是应付一时需要,走过场、一阵风现象普遍存在。上级来人检查、调研,或者看到兄弟高校开展某类活动,就在本校也一阵风地突击开展一系列活动,领导一走或者兄弟学校结束了活动,也随之偃旗息鼓。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做法之所以能够出现,原因复杂,既有客观上学校外延式扩展、应付上级各类检查等因素所导致,也有部分领导主观上好大喜功、追求立竿见影效果所激发,还有部分学校由于校园文化建设人才、资金储备不足或重视不够等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我们切不可因为存在上述问题,而对校园文化建设失去信心。相反,要树立和增强信心,积极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时和一役,而需要历代校园人、全体校园人不断接力、共同努力。当前,这项系统工程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绝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得好的。那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或思想教育部门的责任的观念是狭隘而有害的。所以,务必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使高校领导者、管理者、老师、服务人员、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负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长久机制,从体制上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性,杜绝一阵风式的形式主义和各种形式的“走过场”。

  第二,加强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正确处理校园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大学校园周边社区是社会环境的自然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们必然的活动空间。周边社区的文化环境与社会风气好的方面可以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不良风气则会对校园文化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应首先与周边社区的管理者进行合作,共同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止不良风气进入校园,尽量减少周边环境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积极协调好大学校园文化与周边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共建合力和正向效应,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纯净、美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要做到让校园内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说话”,以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比如学校的花草树木、建筑布局、人物雕塑等都是陶冶情操的要素,能使学生对集体、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情感。要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传递信息、传递情感,帮助学校塑造校园人的人格。

  第三,大力开展校风建设。校风是一个学校的风貌和整体形象,树立优良校风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手段,务必高度重视、全力做好。在校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从创始人到历届校长的重要作用。包括用校长的价值观、治学态度、办学思想影响学校的微观文化,以至将他的人格魅力、治校理念反映到校园文化中,使之对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作用。同时,用教授和老师们优良的学风、教风、道德情操等影响学校的校风。为此,应加强对本校校领导及有名望、有成就的教授、老师的宣传,使之在校风、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好的引导作用。

  第四,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特性,努力加强、正确发挥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借助网络可以丰富拓宽大学生的求知途径。充分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利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利用网络的超时空性,扩大学生的交往面;利用网络的平等性,为学生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与此同时,抑制网络的负面作用,防止和克服很多学生上网成瘾、受网困扰、受网上不法分子侵害等现象。面对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正视网络的双刃剑作用,既不因噎废食,又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开发、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为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服务,将网络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第五,在提炼学校办学特色过程中,既体现高校文化的共性,又张扬校园文化的个性,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特色是它的生命力。要彰显个性特色,充分发掘本校在办学历史中的积淀,继承和发扬本校前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正确处理好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关系,通过发掘学校的办学历史素材,整理名人名事,找准和集聚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闪光点,在提炼学校办学特色中放大、提升优秀文化要素,把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大做强。

  第六,加大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整合力度。目前高校一校多区的校园文化格局,或是由于历史原因、或是由于新时期发展需要而形成。这种一校多区的格局,使不同的校区校园文化各具特色,建设项目及进度各不相同。学校应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加强校区之间的文化沟通与融合,真正实现多校区间校园文化的同步发展、共同繁荣。至于那些入住大学城的校园,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聚集在一起,高校间校园文化的特色差距比较大,应加强各高校间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学术上的交流合作、管理上的相互配合,以实现资源共享、文明共建、合作共赢的最佳目标。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各种手段的功效,要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人的自我追求,在校园活动中始终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理念,对学生乃至教师、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化。同时,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持之以恒地组织和推动历代校园人、全体校园人共同努力奋斗,共创高校校园文化之繁荣。□

  (作者系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