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起点。60年披荆斩棘,60年风雨兼程。回首整整一甲子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曾经是满目疮痍、百业凋零的江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谱写了全省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壮丽史诗,奏响了江苏发展蒸蒸日上、富民强省的恢宏乐章。江苏以占全国1.1%的土地、5.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1%的生产总值和9.5%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让我们采撷一连串闪光的统计数据,来追寻江苏60年来可歌可泣的创业足迹,展示江苏发展的历史画卷:
一、经济总量从48亿元到超过3万亿元: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人均国民收入实现了由一个极度贫穷的省份向相当于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的重大转变。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60年前,江苏积贫积弱,经济几近崩溃,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经济在一片废墟中崛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52年,全省生产总值只有48.4亿元,而2008年已超过3万亿元,剔除价格因素,累计增长130.9倍,年均增长9.1%。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更是快速前行。1979—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累计增长34.53倍,年均增长12.6%,比1952年到1978年的年均增速快7.4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0%的年增长率。1978年之前,全省生产总值长期在200亿元以下徘徊,1966年才过100亿元(109.9亿元),到1988年跨上1000亿元(1208.9亿元)台阶,到2002、2006年分别跃上1万亿元(10606.9亿元)、2万亿元(21645.1亿元)大关。
人均GDP跻身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行列。1952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只有131元,处于极度穷困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人均GDP“隔几年上一个台阶”。1993年,全省人均GDP提前7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1999、2005年分别比1980年翻三番和四番,2008年达39622元。按当年汇率折算,1996、2003年全省人均GDP分别突破1000美元(1019美元)、2000美元(2033美元);2005年实现了人均3000美元的跨越,2008年达5705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目前江苏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已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门槛。
财政收入大大提高。解放初期,江苏财政捉襟见肘、囊中羞涩。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全省财政总收入由1950年的3.9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109.7亿元,累计增长1799倍,年均增长13.8%。1957年,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1987年超过100亿元;1993年后财政收入增长进入加速期,到2001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65亿元;2004、2005年连跨2000亿、3000亿大关,分别为2216亿元和3125亿元;2008年,财政总收入达7109.7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17.2%。地方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解放初期,江苏基础设施支离破碎、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显著加强。铁路运营里程从1978年的732公里增加到2008年底的1642.9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解放初期的2781公里、1978年的1.77万公里增加到14.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08年末达到3725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联网畅通,密度为全国各省区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盱眙淮河公路、新沂河、苏北灌溉总渠等一批基础设施,后30年沪宁、沿海、盐徐、沿江、宁淮、沪苏浙江苏段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目前已建和在建过江大桥8座,有7个省辖市建有航空港,田湾核电站一期、宁启铁路、南京地铁1号线、淮河入海水道一期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运营。2008年,全省港口吞吐量达到11.5亿吨,相当于1978年的19.28倍。
二、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从52.7∶17.6∶29.7到6.9∶55.0∶38.1:经济结构层次大幅跃升,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实现了由粗放向节约和集约的重大转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中国刚成立时,江苏产业结构失调,传统农业占主要份额,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52.7%,工业比重仅为15.8%。60年来,经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渐向高度化方向演化,特别是近年来按照调高调优调轻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江苏逐步走上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2008年,全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9∶55.0∶38.1,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5.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7.4个百分点。1989年,江苏三产比重超过一产比重,完成了由“一三二”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
行业、产品结构逐步升级。由于列强的掠夺和连年战争,解放之初江苏工业基本上处在手工作坊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建设和发展,江苏基本形成了以纺织、机械、化工、食品为主导行业的工业格局。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新兴行业大量涌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上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幅增长,纺织、冶金、轻工等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沿沪宁线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占全省的80%以上;沿江地区初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集成电路、数控机床、LED、太阳能光伏等一批关联度较大和带动力较强的产业集群。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8402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递增33.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8%。
投资、消费结构协调性逐步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时期内,由于经济建设任务繁重,实行的都是低消费、高积累政策,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江苏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需求增长乏力。1993年,全省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GDP)曾高达53.0%,而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GDP)仅为41.7%。近年来,这种状况得到初步改观,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2008年,全省最终消费率达到42.1%,连续三年略有上升;投资率为47.1%,连续三年出现下降。2004年以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保持在16%以上。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农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加大。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热点频现,居民消费档次明显提升。
三、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12倍:人民生活质量大幅跃升,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不足再到总体小康并正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重大转变。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要成果。解放前夕,江苏城乡居民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苦难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居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以1987年全省人均GDP比1980年翻一番为标志,江苏摆脱贫困进入温饱阶段。1994年,对照当时国家统计局确定的16项小康指标,全省基本实现小康;1997年,淮北地区如期解决20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省告别贫困县;到上个世纪末,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逐步加快,达标指标数量不断增加,综合实现程度持续提升。根据江苏制定的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目标值,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21个指标达标,其中核心指标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超过目标值。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57元,与1954年的88元相比实际增长12.82倍,年递增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80元,与1951年的99.6元相比实际增长25.74倍,年递增5.9%。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加快,实际年增速分别达8.4%和7.7%。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工薪收入转为工薪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多种报酬形式共存。2008年,在城镇居民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6.0%,比1990年上升0.8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占1.6%,提高0.2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29.7%,提高12.6个百分点。由于农村经济中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以及大量外出务工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8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52.7%,比1995年提高19.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949年,全省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仅有0.01亿元,2008年达16721.2亿元。
居民消费结构显著优化。解放初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单一,基本上以“吃”为主。1951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高达68.3%,1954年农民恩格尔系数达71.5%。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城乡居民生活处于绝对贫困阶段。改革开放后,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穿、住、用、行的比重上升。2008年,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7.9%,比1951年下降30.4个百分点。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08年,江苏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4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4.8平方米。2008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1.3%,比1954年下降3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978年仅有9.7平方米,2008年增至44.1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占居住面积的70%左右,即农村住房已有2/3是楼房。教育、通信、信息、休闲娱乐等消费支出不断增加。
高档耐用消费品和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1978年以前,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三转一响”成为城乡居民家庭富有的象征。历经80年代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90年代的电话、空调、数码相机、移动电话等,以及进入新世纪的家用电脑、摄像机、汽车等的变迁,城乡居民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已基本普及,新型高档用品渐成居民新宠。2008年底,全省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129台、洗衣机85台、电冰箱51台、空调35台、移动电话131部、家用电脑8台。
充分就业格局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介绍就业、转业训练、以工代赈、组织生产自救等措施,帮助失业人员就业,到1957年,全省基本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改革开放后,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79年的5.4%降至2008年的3.25%。2007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规模扩大。全省从业总人数由1952年的1740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4649万人,累计新增就业人数2909万人。2008年底,全省由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超过60%。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全方位、保基本、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基本实现城乡“低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个全覆盖”。
四、所有制经济从国有集体占绝对优势到“三足鼎立”:发展活力大幅跃升,经济体制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革命和改造。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从“一五”开始,一切变革主要是围绕计划经济体制框架进行的。1978年,江苏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一统天下,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占66.3%,集体工业占33.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大胆地试、勇敢地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传统的计划体制被冲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加速向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优秀企业集聚,在交通、能源、水利、城建、公用事业等领域,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一大批国有企业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4万亿元;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3.3%,上交税金占23.5%。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7年全省个体工商户户数突破200万户大关,2008年达228.0万户;2007年私营企业突破70万户大关,注册资本突破万亿元大关(12684.8亿元),2008年分别达81.6万户、15722.7亿元。销售额超百亿元的民营企业25家,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有112家。2008年,私营工业增加值4374.1亿元,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加值5926.7亿元,股份制工业增加值6521.9亿元,分别占规上工业的29.6%、40.2%和44.2%。所有制结构实现了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的新格局。2008年,国有集体经济、私营个体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达36.8%、37.1%和26.1%。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通过不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强化市场建设,江苏已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少流通环节的消费品市场格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发展各类要素市场,积极推进通过市场公开竞价方式配置土地资源,逐步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积极支持优质企业改制上市,截止2008年底,江苏地区拥有117家境内上市公司,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筹集资金97.2亿元;全年证券经营机构股票交易量37331.9亿元,境内上市公司总股本563.6亿股;市价总值341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3%。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业已形成以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和资本等市场为主体的比较全面的要素市场。在全国首家建立省级人才市场,并率先确立人才市场公益性发展方向,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相互贯通的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同时面向全球范围实现人才资源的集聚利用,每年组织到海外招聘各类高层次人才,2008年又启动了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城乡隔离的状况大大改观。解放初期,江苏城镇人口不足400万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为594万,占总人口的14.8%。改革开放后,得益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江苏城市化得到空前发展。1978年至2008年,江苏城镇人口总量由800.8万人增加到4168.3万人,累计翻了两番多,即平均每年有112万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水平由13.7%上升到54.3%,提高40.6个百分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地区之一。已初步形成以南京、苏锡常、徐州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的综合实力、区域辐射力增强,在全国城市体系中占有显著地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省城市气化率近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0平方米左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超过10标台。
逐步形成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各地普遍开展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事业单位的彻底转企,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身份的彻底置换。以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为突破口,创新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五、进出口总额从4.27亿美元到3922.7亿美元: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幅跃升,对外开放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格局的重大转变。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新中国成立到1973年,江苏外贸业务主要是组织货源。1974年,江苏建立外贸口岸,开始自营进出口业务,当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4.27亿美元。改革开放的30年间,江苏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03、2005、2007年分别突破1000亿、2000亿和3000亿美元,为1136.7亿美元、2279.4亿美元和3496.7亿美元,2008年达到3922.7亿美元,均居全国第2位。其中出口总额由1978年4.18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380.4亿美元,进口总额由0.09亿美元上升到1542.3亿美元。1979—2008年,全省进出口及出口总额累计增长917.67倍、568.47倍,分别年递增25.5%和23.6%。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008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613.5亿美元和1040.5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67.8%和43.7%。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出口686.8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66.0%。对外贸易伙伴不断增多,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对外贸易的国家(地区)不到30个,到2008年末已与世界22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逐步形成了以欧盟、美国、日本、香港、韩国、东盟为主要市场,以周边国家(地区)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为新兴市场的贸易市场格局。
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之前,江苏实际利用外资几乎为零,上世纪90年代实现历史性突破。2008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达251.2亿美元,自2003年以来连续6年保持全国第一。截至2008年底,全省累计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674.1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在江苏投资。外商投资结构改善,从一般性加工工业为主逐步向装备制造业、服务行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扩展,目前外商投资领域已经覆盖了18个门类的行业。2008年,全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实际到帐外资占全省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9%、73.5%和24.6%。
“走出去”步伐加快。上个世纪80年代初,江苏仅有一家企业从事对外承包劳务业务,签订合同额13万美元,完成营业额9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6人。2001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规模超过全国业务总量的1/10,完成营业额和期末在外人数首次居全国第一。到2008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46.1亿美元,与1990年相比年递增30.2%。目前已同10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境外投资快速增长,2008年中方协议投资6.3亿美元。
开发区发展优势增强。江苏开发区自“九五”以来快速成长,集约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136个,位列全国第二;2008年进出口总额达2774.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575.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70.7%和66.2%,实际到账注册外资额193.3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7.0%,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0%左右。开发区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已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医药、石油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全省引进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有90%以上落户在开发区,世界500强企业在开发区内投资企业有700多家。
六、普通高校在校生从0.72万人到167.7万人:社会建设水平大幅跃升,社会发展实现了由滞后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转变。
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力量不断壮大。科研机构由解放初期的13个发展到2008年的4050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由262人增加到47万人。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2008年,全省R&D经费内部支出54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8%,比1995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增加,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1%以上。专利产出成果增加。2008年,全省专利申请量达到12.8万件,授权量4.46万件。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2008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6%。教育得到优先发展。1996年在全国各省区中率先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949年,全省仅有普通高校15所,在校生0.72万人;恢复高考制度后,从1978年到2008年,全省高校由35所增加到120所,招生数由3.41万人增加到48.1万人,在校生由6.1万人增加到167.7万人。高等学校数、在校生人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居全国第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8%,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已接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人口文化素质显著上升,全省每万人拥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超过800人,比1978年增长12倍以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2008年,全省每万人拥有医生数16.0人、床位数29.2张,分别比1978年增长64.9%和53.7%。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达95%以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宽带实现村村通,2008年底有线电视总用户数1510.5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99.9%。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各艺术门类竞相发展,文艺创作百花争妍。体育强省建设逐步推进。成功承办了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等体育赛事,一大批运动员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得奖牌,全省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获得金牌数均居全国首位。
社会和谐稳定。法治江苏、平安江苏、诚信江苏建设得到加强。积极构建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强化基层基础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自2003年以来均保持在90%以上,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江苏成为广泛认可的全国最安全地区之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城乡社区建设得到加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以提高企业信用度为重点的商务诚信建设、以增强政府公信力为重点的政务诚信建设、以弘扬诚信文化为重点的社会诚信建设积极推进。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省建设取得成效。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突出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环境价格体系,在全国率先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江苏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18.1%,比2002年提高6.7个百分点。全省已设立自然保护区30个,建成国家卫生城市22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8个、国家园林城市16个、绿化模范城市(县)18个,均居全国前列;国家生态市5个。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在能源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全省能源利用强度下降,能源利用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全省连续三年完成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计划,2008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4.48%和7.2%。强化土地资源保护监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
回顾峥嵘岁月,鉴往知来;展望锦绣前程,催人奋进。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苏积累了经过长期实践、艰辛探索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抓住一切机遇,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不动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敢于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和既有经验的束缚;三是坚持改革开放促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四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筑强省,以结构调整为关键环节,以自主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民生,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实行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六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增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当前,江苏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处于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坚信,只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省在“两个率先”的伟大征程上一定会阔步前行,江苏的明天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者系江苏省统计局局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