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10-12-08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黄文虎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三个坚定”,首先强调“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义特别重大,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一切企求拯救中国、振兴中华的政党团体、志士仁人皆面临两大历史责任:一是要赶走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发展经济、造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不成第一个历史使命,就不可能有第二个历史使命的实现。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业绩,从中国国情出发,成功地领导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独立自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就此完成了肩负的第一个伟大历史使命,实现了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为继续完成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

  民族振兴需要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为此,新中国诞生后,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为发展经济、造福人民,实现民族振兴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

  然而,怎样的社会主义才适合中国?邓小平同志概括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党在这个问题上走过弯路,在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年代里,出现了脱离中国国情、照搬照抄、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其结果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民族复兴的愿景变得遥遥无期。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曾经解决了救中国的问题,而如何发展中国、振兴中华,则需要解放思想,探索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最深刻的内涵,就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第一次作了精辟的概括,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进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中国共产党人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既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国土上成功发展的过程,又是不断造福中国人民、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愈加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愈加感到这条成功之路弥足珍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华。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