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科学、产业融合、功能多样、要素互动、发展持续的特征和趋势,本文着重探讨城乡统筹背景下江苏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逐步深入,城市和农村相互交融加深,现代农业产业正随着农业功能的拓展而不断嬗变和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趋势和特征。
布局科学。现代农业产业要求城乡统筹发展,在合理规划农村和城市发展空间的前提下,立足不同区域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经济基础、消费需求,科学搭配农业产业种类和规模,实现城市与农村资源利用的衔接、市民与农民利益获得的一致,使城乡发挥各自优势并实现互补、互动,形成统一的城乡协同发展的大系统。
产业融合。在传统体制下,我国城市和农村自成体系、自我发展,导致城乡产业自成一体,关联度不高,城市对农村起不到应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现代农业产业要求城乡统筹发展,这将带来城乡产业的相互融合、分工协作、互促共进,必将推动农业成为城市产业基础和农村产业的支柱,促进城乡产业的转换升级和衔接配套,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资源一体化配置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功能多样。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需求也日益多样。农业产业发展既受需求引导,也受消费约束。现代农业产业推动营造优美宜人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维护生态平衡等多重需求,不断催生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业态,促使农业产业结构因功能变化而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因需求变化而加快拓展。
要素互动。在现代农业产业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中,阻碍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双向流动的壁垒逐渐消除,统一有序的城乡一体化要素市场使农村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地,也是城市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和公共资源的吸纳地,城市不仅是农产品的消费地,也是农村劳力的输入地,农村和城市互为消费市场。
发展持续。持续发展是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农业产业为城市和农村实现持续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农业作为现代循环经济的起点和归宿,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将有新的作为,将走出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发展新路子,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江苏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重点
江苏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将城市和农村的相关产业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密切城乡产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构建一个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城乡产业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发展重点主要是:
一是调优农业一产,保障城乡居民基本食品供应。稳定发展粮油作物。通过合理规划,连片规模发展水稻、小麦、油菜等大宗作物,推进粮油作物生产高效化、生态化、景观化,实现作物生产、环境美化、生态保护和旅游观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园艺业。在城镇郊区利用钢架大棚、智能温室以及防虫网、遮阳网等设施装备,重点发展流通半径小、消费需求旺盛的高档蔬菜、应时鲜果、名特优茶、特色花卉、草坪和苗木等园艺业,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适度发展规模养殖业。将种植业废弃物经过畜禽转化,再次流入农田,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着力发展微生物产业。大力开发藻类健康食品、保健品,发展微生物农用化工业,在都市近郊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也可以利用平原林地面积大、秸秆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林地食用、药用菌生产,为居民提供健康食品。
二是大力发展涉农二产,为“三农”提供就业和增收空间。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蔬菜、果品、粮食、食用菌、花卉、肉类、奶类、禽蛋、淡海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品牌,带动农产品储藏业、农产品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涉农工业。发展新型高效无公害农业投入品产业和先进适用农用设施装备产业。拓展农产品非农用途。发展生物质能源等缓解能源危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新兴产业。
三是拓展农业三产,为生产、生活、生态提供保障。培育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将农业的文化传承与休闲旅游融入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服务业。发展种子种苗、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等农业服务业,更加充分地利用城乡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就业。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强规划宏观引导。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要求,制定城乡统筹背景下江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区域分布和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优势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保留一定面积的城乡“缓冲区”,避免城市、乡村雷同化。同时,因地制宜制定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生物技术产业等涉农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总体思路、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保障措施等,推进产业结构协调、规模配套和门类衔接。
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优势产业带。推进农村经营制度创新,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促进土地向优势产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集中。运用补贴、税收、项目等财政政策,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转移。支持外出打工者带技术、资金返乡创业。建立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利益共享政策,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品牌共享和上下游产业间的利益共享。
部署科技创新重点。统筹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围绕城乡统筹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夯实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平台,凝聚创新人才,引导创新重点向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支撑体系。增加对农业规模经营、高效设施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投入。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增产型和安全型、设施化和商品化、节约型和循环型、都市型和工程化,以及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应对技术、品种、产品、模式,加大支持力度。以项目为纽带,推进农业科教单位与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主体的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投入,推动农业产业链技术集成化和规模化创新,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构建城乡产业融合枢纽。农副产品加工业涉及上下游众多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是城乡产业融合的重要枢纽。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将农业产业资源引入整个经济系统,节省成本,发挥其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打造城乡产业发展载体。实现城乡产业互动发展必须构筑新型载体。一是构建生产载体。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其带动农户能力、自身发展能力。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引导村企挂钩,帮助建设生产基地,发展特色产业。二是构建经营载体。建设农产品、农用物资展示交易中心,建立规模化农产品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三是建立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互动载体。如建立城乡产业连锁网络,大力发展横跨城乡的产业集群;设立统筹城乡居民创业的信息服务网络,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力等。□
(作者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