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淮安城市化进程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0-12-08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高雪坤    

    淮安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区域,现辖四县四区,面积1.01万平方公里,人口538万。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通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来助推城市化进程,扩大规模体量,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品位人气,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实现了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到去年底,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0万,城市化率达到41.6%。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突出抓好五个方面:

  一、以超大项目的引进,实现城市人口的迅速集聚。城市化进程实质上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而产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我们着力狠抓支柱产业培育,确立了IT、特钢、盐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发展目标,并注重引进大项目,通过产业来集聚人气。2007年,我们成功引进总投资22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城项目,规划用地7.6平方公里,员工12万人。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1亿美元,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拥有员工2.5万人,注册8家公司,主要生产电子接插件、模具、印刷电路板、LED节能照明等产品,去年实现产值30亿元、利税1.2亿元,今年产值可望突破60亿元。富士康科技城的落户,至少形成了三个集聚效应:一是人口的集聚效应。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企业纷纷裁员的情况下,富士康科技城不但不减员,反而加大招工力度,仅今年89月份就增招员工1.2万人,到明年6月份还需招工4万人,预计到2012年用工可达到12万人。随着员工数量的增加,对配套服务设施和三产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预计未来35年内富士康周边地区人口将达到50万人,成为一个新兴城区。二是项目的集聚效应。台商具有抱团投资的特点,随着富士康的落户,达方电子、明基电脑等60多家关联企业相继来淮投资,进行产业配套。三是台资的集聚效应。市里专门设立了台商工业园,连续举办三届台商论坛,积极打造苏北台资新高地。目前,在淮台资企业达300多家,成为江苏省继苏州之后引进知名台资企业最多的地级市。

  二、以园区载体的建设,促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在推进园区建设过程中,我们既把它作为工业载体来发展,更作为新城区来规划建设;既注重生产设施完善,确保达到“九通一平”,更注重居住、商业等生活设施配套,努力建成企业的集中区、现代化的新城区。工业园区方面,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371平方公里,已开发147平方公里,进区企业达2907户,区内人口达38.5万人。可以说,工业园区不仅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也是加快城市化的有效载体。市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43平方公里,已开发65平方公里,进区企业1100多家,常住人口达20万。目前,配合全市“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城市发展战略,市经济开发区进行新一轮规划调整,瞄准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目标,首期开发的22平方公里大力实施“退二进三”工程,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配套服务能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城区。同时,我们还在有条件的重点乡镇,规划建设31个工业集中区,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特色园区方面,我们启动了占地10平方公里的盐化工新区建设,引进了总投资11亿美元、一期投资6亿美元的纯碱项目,目前已投入2亿多元,811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928已经开工。围绕台玻项目发展,我们加快园区内配套生活区建设,道路、地下管网、供水供电、绿化等同步推进,总投资2亿元的安置小区已有12栋楼3.7万平方米封顶,另有4万平方米住宅及幼儿园正在建设,一个崭新的“台玻小镇”已初具规模。

  三、以工业配套的完善,带动城市功能的有力提升。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功能的配套完善也是重要因素。近年来,我们坚持围绕工业经济发展,强化配套服务,也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功能。一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去年7月份,淮安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国家九部委联合验收,10月份正式封关运作。这是淮安第一块国字头的招牌,填补了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的空缺。今年19月份,出口加工区已实现加工贸易额8.3亿美元,在全省13家出口加工区中排第5、江北第1,仅次于昆山、苏州、无锡、南京,未来将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创建了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入孵企业80多家,拥有省级高新产品8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获得25项专利。省级淮安软件园,有近20家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入驻。占地19平方公里的高教园区,已有淮阴工学院等6所高校入住,在校学生近6万人。随着园区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完善,未来5年内人口规模可达20万人。这些功能区建设,不仅成为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也丰富了城市化内涵。二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力打造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实施了新亚国际广场、金鹰购物中心、万达广场、神旺大酒店、会展中心、沃而玛等一批项目,不仅带动了工业化发展,也完善了城市功能,增强了对外辐射力。此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美食旅游,成功打响淮扬美食、盱眙龙虾等品牌,创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正在成为苏北新的旅游集散地。三是加快房地产开发。与外地相比,淮安不仅房价低,均价只有4000元,而且需求旺盛,房地产发展的潜力很大。近年来,我们一方面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一方面制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机关干部带头买房。近三年来,市区累计建成商品房680万平方米,人均30平方米。同时,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改建巷道1530条,改造生活大院479个、面积130万平方米。

  四、以环保措施的落实,推动城市环境的持续改善。环境污染少是新型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全面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较好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一是狠抓节能减排。近两年,全市累计投入15亿元,实施了淮钢电炉负能除尘、华能淮阴电厂脱硫改造等一批技改项目,减少能源消耗20万吨标准煤,减排COD1300多吨。对水污染物排放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对大气污染物总量进行合理分配,安装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装置40台(套),重点企业环境自动监控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是开展创建活动。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四城同创”活动,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生态、资源化、绿色社区”等工程,深入开展综合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卫生状况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了城市形象。到目前为止,已获得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称号,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经按照新标准通过验收和公示。三是建好生态环境。淮安处在南北地理分界线上,又是一座绿水城市,古运河等四条河流穿城而过,生态环境独具魅力。近年来,我们大力开展道路增绿、滨河生态、街头游园、绿色社区建设,三年累计新增绿地54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9.53%,全市生态环境不断好转,今年6月份被台湾居民评为“中国大陆最想居住的十大城市”之一。

  五、以工业反哺为保障,拓展民生建设的丰富内涵。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学习和弘扬周恩来精神,关键是要弘扬亲民理念,建设亲民淮安。近年来,我们坚持工业反哺社会,在吸纳就业、完善保障、兴办实事方面,不断探索民生建设新的空间。一是大力促进就业。积极开展企业服务月和为大企业招工专项活动,探索支书送工、乡镇包工、部门挂钩、中介输送、企校联盟等用工模式,去年以来累计为富士康等企业招工7.5万人(次)。截至目前,已转移农村劳动力152万人,占总数的79%,与淮钢等20家骨干企业签订了不裁员承诺书,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7.8万人(次)。二是提高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在全国首创了“万人助保”工程,通过银行贷款、社会募捐、政府贴息等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市近4万名下岗、失业等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兴办10件实事。近年来,随着企业上缴利税的增加,市财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底气更足、力度更大。我们明确,市财政新增财力部分,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建设和开发主要靠市场运作。从今年开始,坚持每年集中财力为城乡老百姓办一批实事,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一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作者系淮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