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政府服务 推动地方经济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10-12-08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葛 莱    

  县(区)政府既是中央政府、省市级政府政策、计划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一域经济的具体领导者、设计者和组织者,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者,我们淮阴区基于此,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创新政府服务,努力推动地方经济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跨越前行。

  一、制定规划计划,引领地方经济科学发展。我区首先致力科学制定全区经济发展的规划,明确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以此来凝聚民心、集中民智、调动民力,推动经济一波一波地向前发展。

  坚持与发展形势相结合。我区认准了国际金融危机梯度传导冲击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形势,以及周边县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全力争政策、抓招商、抢项目的竞争态势,紧紧围绕“千方百计保增长,攻坚克难促发展”的工作主线,突出工业第一方略力保经济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结构升级,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产值、开票销售、利税总量和增幅继续位居淮安市各县区前列,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继续位居全市各县区之首。

  坚持与国家政策相结合。县(区)政府必须执行中央政府的各项经济决策,维护宏观经济的整体利益,与中央保持一致;必须充分吃透上级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坚持灵活创新,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框架内来科学谋划本地区发展规划和实现路径。淮阴区作为淮安大城市的新北城、开发开放的主战场之一,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淮安市力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借助盐河直通连云港呼应沿海发展、借助京杭大运河直达长江呼应沿江开发、借助新长铁路直达徐州呼应沿东陇海线开发的优势,强化沿海思维,淡化腹地意识,积极策应、主动参与沿海发展,通过借港出海、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在扑面而来的重大机遇中借势发展、争得主动。

  坚持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发展规划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描绘出来的更高层面的前景蓝图。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发展积淀、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这是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据此,我区确立了“争先淮安、崛起苏北、追赶苏中、学习苏南”的发展定位,并提出“十一五”规划后三年目标任务力争两年完成的目标。这是基于多年来一大批重大项目的相继实施和淮安大城市新北城的宜商宜居独特区位、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铁并举的大交通优势、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岩盐资源富集等基本条件。

  二、营造优质环境,服务地方经济科学发展。在区域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除自然禀赋外,项目、资金、人才流动的根本动力并不在于优惠政策,而是看是否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所以,我们非常注重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始终坚持在政府缺位的地方补位、在越位的地方退位,重点是按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水平。狠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对审批事项的清理力度,并按照“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透明办”的要求,努力把行政审批环节减到最少、收费标准降到最低、服务潜力挖到最大,不断提高为发展、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同时,在行政部门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以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营造公平有序的的法制环境。不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如在处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矛盾和纠纷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理,为地方经济发展营造了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减少收费项目,为企业发展减轻负担。同时,严厉打击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强包工程、敲诈勒索等行为,为地方经济发展营造有序的社会环境。

  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慎重对待投资者提出的要求,在国家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满足其要求,防止向投资者开“空头支票”,轻易作出无法兑现的承诺,而影响本地的投资环境和对外形象。政府一旦作出了承诺,就应千方百计予以兑现落实,切实做到诚信守诺。执行政策坚持“一碗水端平”,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给予投资者实实在在的支持。同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商业欺诈、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努力打造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

  三、搭建基础平台,助推地方经济科学发展。着重探索开辟科学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建设关系长远、带动明显的重要基础设施,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为经济科学发展提供公共服务。

  突出建设重点。我区财力有限,为利用好有限的财力,我们始终根据发展阶段的需要,厘清发展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兼顾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需要,选准重大交通工程、城市污水处理等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建成了一批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重点工程,为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借助市场力量。我区十分注重更多地依靠市场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在组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坚持财政保运转、建设找市场、发展靠开放,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政府自身集中办大事的同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将部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推向社会,吸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金投资公共服务领域,由此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打造发展载体。重点建设好工业园、创业园。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远近结合、打造特色的原则,科学规划好各类园区,避免低水平建设、同质化竞争。将“都市工业园”作为省级淮阴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方向,按照注重融合度、集聚度、开放度、高新度和生态化的“四度一化”要求,将钢铁和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太阳能、IT作为产业定位,突出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严格杜绝污染企业、高能耗企业进入,发展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同时,在全面推进水、电、路、气、通信等“七通一平”的基础上,着力完善商业、卫生、教育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力不断增强。

  四、培育优势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科学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地方经济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据此,我区从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县情区情,发挥地方特色,提升行政拉力,积极引导扶持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靠此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强化政策激励扶持优势产业发展。围绕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和计划培育的优势产业,积极策应国家的大政策,创造有利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小环境。重点在规划引领、土地配置、科技创新、人才组合、绩效考核等方面,把有限的生产要素和行政资源向优势主导产业倾斜,向区域特色经济倾斜,向处于产业链领军位置的骨干企业倾斜,充分放大政策激励扶持效应。

  加快项目实施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围绕盐硝开发、钢铁和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和设施蔬菜、生猪、家禽等工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先后引进了上海太平洋元明粉、振达钢管、双汇食品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有力地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协调推进机制,力促尽快形成产出效益,努力以今天的有效投入创造明天的竞争优势。

  培育骨干企业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确定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发展规模骨干企业和培育企业家队伍。去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区坚持梯队管理、分类指导、政策扶持三管齐下,专门成立由常务副区长牵头的企业运行调度服务中心,制定出台了激励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培育自有品牌,做强优势产品。□ 

  (作者系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区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