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联村于1970年在长江滩涂上围垦建村,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苏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年销售收入310亿元、利税18.8亿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年来,永联村始终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团结和凝聚群众共同奋斗的目标,坚持在不断创新中建设新农村。
奠定基础,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建设新农村,关键要有厚实的集体经济基础。在村办企业转制时,永联村让村集体保留适量股份,既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把企业做大做强,又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在市场经济大环境里,只有创新发展方式,才能确保集体经济始终能够应对得了挑战、经受得起考验、不断得到壮大。
拓宽集体经济增长渠道。单一化的集体经济模式难以满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必须多渠道拓宽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因此,永联村一是拓宽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矿渣微粉、高炉透平余压发电和煤气回收等项目,重复利用废气、废水、废渣,提高资源利用率;延伸产业链,发展铁丝、铁钉等钢铁深加工项目,扩展产品利润空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村里建设了3500亩的园林苗木基地、3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200亩的设施农业,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生态环保型经营。三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投资7.5亿元,建造了两个2万吨级、两个5万吨级的长江通用码头,创办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村域内流动人口多、外来务工人员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注册成立永联旅游开发公司,发展特色乡村游和钢铁工业游。
提升集体经济科技含量。实行科技兴村是永联村确保集体经济长盛不衰的战略举措。主要从三方面实施。一是提升企业装备的科技含量。凡是新开工项目,都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舍得投入大价钱,采购先进生产装备,提升生产装备的科技含量。二是提升人才队伍的层次。每年坚持到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招聘250名左右的冶金、自动化、农林园艺、旅游管理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分层次、分专业组织大学生员工和干部进行专业技能和各类知识的培训,并将学习情况与年终工资、奖金、股份分红挂钩。三是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成立了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参与了国家“863”课题“细晶高强钢”的攻关和优质碳素钢、热轧盘条等3个国家标准的制定,先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微合金钢、含硼钢等42种新产品。
提高集体经济管理水平。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创新民营企业的组织方式,在永钢集团公司的二级单位分别设置党支部、管委会和工会分会。管委会隶属董事会,代表股东对二级单位行使管理职能;创新员工队伍管理方式,通过定编定岗,将员工区分为“普工、技工、技师、工程师、管理干部”五支队伍,分别建立了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按照责权相匹配的原则,建立薪酬管理和人事管理办法,理顺关系,较好地开发了各类人力资源。二是规范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核算机制,对各分厂和有经营职能的部门进行独立核算,对干部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规范采购方式,建立严格的招投标机制,对数额较大的工程材料、备品备件、办公用品等统一进行严格的招投标。三是改进议事机制。为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各种会议,通常每月召开一次董事会,每半月召开一次办公会,每周召开一次生产例会,每天召开一次班前会,规范议事程序,畅通议事渠道,提高了民主管理水平。三是完善考核体系。每年初按企业年度总体目标任务,对各单位或部门按产量、质量、成本、安全、节能、现场管理等内容,分解目标责任指标,每月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分厂干部员工当月的工资奖金挂钩。根据管理干部、工程师、技师等不同职责和任务,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干部进行考核,每年底对干部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作出鉴定,并把鉴定结论与年终工资、奖金、红利捆在一起,提高了干部绩效管理水平。
系统推进,创新现代化新永联建设方式
永联村村党委从实际出发,转变农业、农民、农村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化新永联建设步伐。
居住方式城镇化。充分抓住国务院关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指标相挂钩”的试点机会,投资15亿元建设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后的集中居住区可容纳3200多户村民、10000多人口,建有幼儿园、小学、医院、农贸市场、商业步行街及污水处理厂等城镇化配套工程和设施。
农业生产产业化。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每亩每年1200元的标准,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集体,把农民流转出来的土地、宅基地、自留地统一平整复耕后,规划为现代农业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园林苗木种植基地,统一进行经营管理。还成立江苏永联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对人财物和产供销等按现代企业机制实施管理,使农业生产和管理实现了产业化。
就业方式多样化。对有创业能力的村民,专门征用了50亩土地建设个私工业园,统一建造近2万平方米标准型厂房,低价租给他们以创业促就业。目前已有15户村民办的企业进入个私工业园区。对有种养经验的村民,建立农副业生产基地,引导他们发展农副业生产专业户。
生活方式市民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缩小城乡之间生活环境的差别,同时要缩小城乡之间生活方式的差别。为此,永联村投资500万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图书馆、阅览室、村情厂史展厅、文化影视厅等12个场所;投资5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联峰广场和永联剧院,先后邀请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朝鲜国立杂技团等国内外著名文艺团体前来演出;在村民中组建了舞蹈队、折扇队、篮球队等多支文体队伍,让健身活动成为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二次分配”的经济杠杆作用,对村民在集中居住区家前屋后景观带中种小葱、景观河里洗拖把、人行道上支炉灶烧柴火等传统习惯进行纠正,引导村民适应城镇化要求。
着眼长远,创新新农村管理长效机制
永联村在系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着眼长远,创新管理机制,以此巩固和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果。
构建社区化管理体制。对村民在组织和管理上采取社区化方式,将全村划分为钢村嘉园、永南和永联三个社区,按照社区特点和模式建立各类组织,构建社区管理体制。把每个居民楼道作为最基本的管理单元,若干幢楼设为一个居民小组,若干个居民小组设为一个社区,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产生社区居民楼道长、小组长和园区长,并赋予相应职责。
建立公共管理体系。突破“小村庄管大社会”的模式,按社会管理和城乡统筹的要求,向上争取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均等化,先后引入了银行、电信、邮政、工商、警务、城管、交管等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开通了“1890”(谐音一拨就灵)服务热线,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和管理。
完善福利保障机制。依托较强的集体经济实力,先后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建立了养老敬老、扶贫帮困、奖学助学、医疗保障等9项福利保障制度,近年来,仅福利保障分配一项,村集体就拿出5000多万元,村民人均获益近5000元。
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坚持公开直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和公推直选村党委班子成员;成立村民自治委员会,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议;不断创新村务公开的形式和手段,推进村务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公开;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完善村民自治章程,修改村规民约,先后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永联村的决议》、《关于因婚迁入永联村的居民享受相关待遇的决定》等,使村内事务的管理基本实现了民主、法治、规范、科学的要求。□
(作者系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