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10-12-08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施 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通州区经济与社会不断进步,文化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1993年我区首批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2003年在苏中率先被江苏省命名为全省首批文化示范市(县),文化工作水平在南通六县(市)中名列前茅。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通州居民文化消费逐年增加,2008年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达到2221.6元,比上年增加46.1%,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8.9%。去年,童子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区文化馆被中宣部、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工作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报道宣传。

  一是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最近5年,区财政对文化建设累计拨款及政策优惠约4726万元。目前,全区19个镇建有达标文化站17个,总面积达到21700平方米。全区拥有省特级文化站1家,省二级文化站5家,2005年骑岸文化站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首批列为省达标文化站。全区农村公共服务中心中建有文化活动阵地的有152个,有农家书屋300家,在丰富当地农民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创新文化产业投入机制、政府规划、市场运作,东社忠孝文化园、石港渔湾水道等一批文化休闲场所应运而生,总投资900万元的民办文化设施——南通刺绣博物馆正式落户五接镇,二甲蓝印花布博物馆、通州动漫产业园、五接风筝艺术馆及放飞基地正在规划之中。

  二是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巩固。通州区早在200011月就明确了乡镇文化站为全民事业性质,定编了一批专业文化干部,从而稳定了基层文化队伍。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政府办又及时制定了《镇文化服务站管理补充意见》,对乡镇文化服务站性质进一步明确,让基层文化干部吃上定心丸。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文化干部专业素质,2004年专门制定了乡镇文化服务站人员任职资格办法,2005年、2006年对基层文化干部进行了严格的任职资格考试,全区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去年,我们还专门成立了通剧团、顾学军小品工作室和艺委会,区编办专门为通剧团核拨了人员编制,并组织了工作人员公开招考。全区有民间业余文艺演出团队38支,从事业余演出的人员达到1105名。

  三是特色文化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通州区巩固加强了特色文化镇村建设,不断扩大童子戏、京剧、通绣、风筝、灯谜、裱画、雕刻、蓝印花布等特色民间演艺的对外影响力。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建成16个特色文化村(居),石港、刘桥、五接、兴仁分别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京剧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风筝之乡”、“中国装裱之乡”称号,2002年中央电视台七套《文化与生活》栏目先后七次播放了区特色文化专题片。通州充分发挥小品、民间歌舞、音乐、书画的创作优势,涌现出小品《捡来的手机》、《特别交警》、《珍爱一生》、长篇小说《江海祭》、舞蹈《果果·情》、歌曲《网船恋水乡》、《一路豪情》、笛子独奏《故乡情》、国画《玉露禽鸣》、版画《大奥运、大接力》等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童子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判》、《荷花盘子舞》、《西亭脆饼制作技艺》被江苏省列为第二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童子戏艺人胡夕平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四是文化产业显现联动效应。传统文化产业蓝印花布、刺绣、装裱、红木雕刻、糟方乳腐等项目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刺绣保护基地的落成,集国家非遗项目展览、保护、传承、生产和产业化发展为一体,将成为南通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典范。通州家纺产业特别是家纺花型设计创意产业及版权保护工作享誉全国,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已将我区的家纺花型设计版权保护工作作为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优秀案例。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发展动漫产业,通州妙吧原创动画片52集《孔小如》(第1部)已于今年79日正式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动画梦工厂》播放,相应出版的音像制品已在各大城市热卖。目前,《孔小如》(第2部)已在策划制作中,52集原创动画片《青蛙王子之蛙蛙探险队》也陆续推出。为促进动漫业发展,通州区政府出台了加大发展动漫产业奖励专项政策,动漫《孔小如》政府奖励近100万元。同时借助妙吧动漫的影响,结合家用纺织服装、毛绒玩具等产业,开发动漫衍生产品,拉长做强动漫产业链,着力打响通州动漫产业基地。

  从总体上看,这几年通州区的文化工作一直走在南通地区的前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差距。总体上城区文化发展要优于农村,文化建设主要问题还是在农村。城区具有现代品味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富有鲜明通州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景点还没有,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形式比较单一,内容贫乏、消极。今后,通州在文化建设上要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推动通州城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打造“文化通州”,为建设幸福美好新通州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要切实加强文化工作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根据形势的发展,把文化工作纳入对机关和乡镇年度目标考核,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同规划部署、一同考核落实。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坚持政府投入和文化体制改革“两到位”,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分开”,坚持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两结合”,同时全面落实文化经济相关政策。确保“十一五”期间财政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幅,保持在财政收入增幅的12个百分点。

  二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据《通州区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见》的要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区一级以文化中心为标志,区、镇(区)公益性文化设施为主阵地,村(居)文化活动室为覆盖,民办文化为重要补充的新格局。逐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人、财、物的投入,把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的文化人才、文化设施和资金落实到位,努力构建全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继续实施“送电影、送戏、送图书”的三送工程,努力改变农民文化生活滞后的现状。

  三要着力加快城乡特色文化建设。特色文化是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文化,是能吸引大众参与的文化。继续实施特色文化发展战略,突出通州文化发展的个性和特色,巩固童子戏、小品、通绣、京剧、国画装裱、风筝和灯谜等特色文化建设成果,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硬化文化软实力。各镇要确定各自特色文化的发展方向,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加大特色文化镇、团队、家庭和明星的建设力度,到“十一五”期末,全区要新增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3个,南通市级4个,使特色文化团队、家庭、明星数量不断增加,特色文化镇数量在南通市领先。

  四要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文艺活动。文化的“软实力”其实是一种感召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要让百姓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使民众回归文化建设的主体,一起参与文化建设,激发城乡文化发展的活力。今年2月份,通州区利用元宵传统佳节,举办了首届江海民俗文化节暨首届古沙元宵灯谜节,富有通州地域特色的灯谜、哨口风筝、蓝印花布、红木雕刻、通州童子戏、舞龙灯、踩高跷等民间艺术展演,吸引了万名城乡居民参与,活跃了活动气氛,促进了居民共同参与文化活动。近年来,城区居民晚间跳舞健身活动悄然兴起,这是居民自娱自乐陶冶情操很好的形式,居民参与度高。文化部门要借势创建“广场‘夜文化’”新品牌,组建上规模、有组织、上档次和群众参与率高的10个文化广场,不断丰富居民夜文化生活。

  五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工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基地。继续发展蓝印花布、刺绣、红木雕刻、国画装裱、糟方乳腐等传统文化产业,促使这些项目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开发出新的文化产业链。加大刺绣保护基地建设,努力建成集国家非遗项目展览、保护、传承、生产和产业化发展为一体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化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基地。依托通州家纺城,积极发展家纺花型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同时搞好花型设计版权保护,进一步扩大通州家纺花型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