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农村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0-12-08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吴卫国    

  我省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休闲农业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高淳县的农村地貌是全省的一个缩影,兼有传统和现代旅游资源。近年来,高淳县立足“生态、文化”特色旅游资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旅游为主题,以田园风光、湖滨景观、农家游为特色,以水乡休闲度假为重点,以春季油菜花节、夏季荷花节、秋季螃蟹节、冬季年货节为载体,精心打造“长三角最美丽的乡村”,探索农村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途径,推动高淳乡村旅游大发展。

    一是科学定位,发展生态旅游。高淳县距离南京都市圈仅1小时车程,交通优势明显,区位条件较好,且自然景观独特、民俗风情浓郁,还有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本真,加上原生态味的古吴语系的高淳土话,使发展生态旅游的定位成为可能。我们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依据大都市居民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朴归真”、崇尚“天人合一”、体验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的需求,大力发展以生态特色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探索“景区(点)+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于一体的“景区互补型”模式,先后开发建设了游子山、迎湖桃源、桠溪生态之旅、银林生态农业园等乡村旅游景点,以及高墩村、瑶宕村、桥李三个农家乐专业村。特别是桠溪生态之旅已呈现出生态特色:百里生态路上,十八弯、十八景,风光如画,山水含情,宛若一条七彩的绸带,绵延于高淳东部丘陵山区的秀美自然风光,与生态农业景观、原生态民俗文化风情紧紧相联相扣,是高淳生态优势的生动体现,是打造“长三角最美丽的乡村”的重要资源和依托。

  二是科学规划,增强文化内涵。我们在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注重文化内涵的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进一步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定位、发展目标、整体布局,认真科学地策划旅游开发项目,以指导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通过规划引领、示范引导,不断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旅游的品味和档次。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坚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项目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我们按照“文化味浓、生态味足、传统味重、娱乐味新”的要求,重点规划了桠溪镇生态之旅、武家嘴村石臼湖休闲度假乡村等旅游景区,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包括和氏璧的故事、刘伯温开挖的大官塘、江南第一戏场——天地戏场、梁祝爱情传说等历史故事,还包括东南部已绝迹的西周傩舞“跳五猖”、模仿太平天国武术表演的民间舞蹈“打叉”、以及高台狮子、小马灯、蚌仙舞等富有原生态文化特征的民俗文化表演,也包括永庆古寺、都府殿等人文古迹,为游客创造一种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旅游意境。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乡土特色。近年来,我们实施“精品景区、精品城镇、精品乡村”三大乡村旅游的特色精品战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避免程式化;坚持贴近自然、保持乡土本色,避免城镇化;坚持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避免过度现代化;坚持统筹规划、配套设施到位,避免低档化,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桠溪生态之旅—小茅山旅游线路、武家嘴村特色旅游线路、迎湖桃源生态水乡旅游线路、固城食用菌农业旅游线路、银林山庄旅游线路,都体现了“特色、本色、亮色”。五大旅游线路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突出特色和差异性,强调天趣、情趣和野趣,烘托农村的自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尽情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同时,在发展旅游服务产品尤其是高淳特色餐饮服务上趋于本土化,大力开发“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特色产业依托型”旅游特色餐饮,提升档次和经营水平,基本做到“一村一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四是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发展。打造“长三角最美丽的乡村”是高淳县委、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今年4月份,高淳县委、政府组团考察北京和成都乡村旅游经验,借鉴其先进经验,制定了高淳县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并在税收、资金、土地、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旅游部门研究制定了乡村旅游经营户标准,督促镇、村实施乡村旅游的标准化管理,引入星级服务规范和景区管理经验,不断改善乡村的外部环境、卫生状况和接待条件,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宣传、广播电视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渠道,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和宣传促销,及时推介高淳乡村旅游亮点和相关线路。积极鼓励市内外旅行社、自驾车协会等与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策划推出乡村旅游线路,不断提高高淳县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组织开展各类节庆活动,做到春有油菜花节、夏有荷花节、秋有螃蟹节、冬有年货节,四季有节。推介自然景点、乡村旅游一日游线路,将乡村旅游与大旅游融为一体,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通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素质,都能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能得以不同程度的落实。乡村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乡村旅游经营由个体农户为主向“公司+集体+农户”并举的旅游产业格局,使农业生产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农民围绕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提供旅游配套服务,增加收入,特别为老人、妇女等增加了就业岗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与改善村容的建设管理(如环保、卫生、绿化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乡村旅游环境友好程度、美化功能得到提高,村容村貌越来越整洁;城市居民进入乡村必定给农村带来一些文明新风尚,一些封建落后的陈规陋习也在互动中逐渐消失或者减弱;乡村旅游产业中的现代经济组织必将推动农村综合改革,使村庄民主进程加快,耦合能力提高。因此,应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中,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在积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贡献。

  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体现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实现土地流转,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资源零星分散、难成规模的“硬件”问题,使乡村旅游的规划、投入、建设、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帮助农村居民以转包、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进旅游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实现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发展互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三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广阔的就业门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乡村良好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田野风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俗风情等为吸引物,能够向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学习购物等旅游活动,也给乡村带来新风尚。一方面,通过城乡信息交流、人员交流等方式,把先进文化传播到农村,在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同时,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有助于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产业,对从业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民在文化上的学习培训和在文明上的争创新风有了经济动因,由此对提高农民文明素质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中共高淳县委书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