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以改革开放促进全面小康目标率先实现的示范价值

发布时间:2010-12-08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周明生 王苏彬 韩中华    

   紧接去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后,今年我们又迎来了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目标30周年。邓小平同志197912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式的小康目标后,于1983年亲自到苏州等地实地考察,对实现小康目标充满信心,给苏南人民及江苏全省以极大的鼓舞。30年来,苏南人民进行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创造性探索和成功实践。到2007年底,苏南的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域内五市以市为单位均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苏锡常三市实现全面达小康。至此,苏南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其中苏锡常三市率先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苏南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苏南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始终以改革开放为驱动和引领,将改革开放贯穿于小康社会建设全过程。苏南发展的历程清晰地表明,改革开放是苏南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苏南地区以改革开放促进小康和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经验,对于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示范价值。

  ● 示范价值一:保持强烈机遇意识推进改革开放,使小康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南抓住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对内放开搞活的有利时机,大胆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社队工业的基础上发展乡镇企业,率先启动农村市场化改革。邓小平同志将这一时期苏南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形容为“异军突起”。这是一条抓住机遇锐意改革、主动寻求和开拓市场、充分发掘潜力又借助外力、努力培植新增长点促进区域发展之路。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由A此应运而生,推动苏南总体小康目标比全国大大提前实现。

  20世纪90年代初,苏南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开创了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通过大力建设开发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以与浦东开发开放相呼应,迅速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态势。各类开发园区的建立,为苏南打造出许许多多“外资高地”和“产业高地”,经济运行的国内循环被彻底打破。外商投资猛增,对经济的贡献份额显著提高。一部分乡镇企业走出国门,“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时并举,使苏南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进入21世纪后,国际资本、尤其是国际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向亚洲转移,苏南地区再一次成功地抓住了这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打造,并由“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着重引进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著名公司和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高等级、高科技含量、高开放度、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实现了“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

  去年以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苏南从危机中发现机遇,进一步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抗击风险能力的增强。例如,苏州市变压力为动力,将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视为深化创新体制改革、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的绝好机遇,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有效地增强了对国际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无锡市还抓住欧美金融业和IT业大量裁员、金融和IT人才招聘成本大幅降低的机会,大量吸引国外金融和IT人才,进行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储备,为未来更大的发展积蓄后劲。

  ● 示范价值二:紧扣发展中心和小康目标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新飞跃

  坚持以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冲破发展的新束缚,不断实现经济增长的大步跨越。在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下,苏南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每隔几年翻番、连续大步跨越的强劲势头。第一次翻番,从1978年底到1984年底,花了6年,增长1.23倍;第二次翻番,从1984年底到1988年底,花了4年,增长1.29倍;第三次翻番,从1988年底到1992年底,又用了4年,增长超过2倍。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苏南的企业作为苏南经济的活力细胞和主力军,在改革开放中起步和成长、壮大和崛起,主体推动苏南经济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坚持以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冲破发展的新束缚,不断实现经济结构的显著跃迁。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结构的演进。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苏南经济结构先后经历和实现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所有制单一转多元、低转高的显著跃迁。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苏南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探索发展,形成了苏南模式。一大批农民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经济结构农转工的跃迁。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苏南呼应中央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浦东开发开放,外向型经济蓬勃兴起,实现了经济结构内转外的跃迁。90年代前期,苏南针对乡镇企业“小而散”的现象,通过结构调整、企业兼并、技术改造、横向联合等途径,实现了经济结构散转聚的跃迁。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苏南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所有制结构单一转多元的跃迁。90年代末本世纪初,出现了以国际产业大转移为特征的世界产业布局的重新调整,苏南因势利导,实现了经济结构低转高的跃迁。上述过程表明,苏南地区以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推动经济结构每隔几年上一新台阶,从而保证了经济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坚持以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冲破发展的新束缚,不断实现小康水平的更高攀升。苏南模式开创了具有苏南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崭新道路,从而也开创了具有苏南特色的小康社会建设之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南就实现了总体小康。新苏南模式以改革开放的新举措继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又经过10多年的努力,使苏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小康水平实现了新的攀升。目前,苏南又不失时机地开启了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正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社会,构建和谐而又充满创新活力的新苏南,努力使小康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 示范价值三:围绕共同富裕推进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共享小康社会福祉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让弱势群体和富裕人群共享发展成果。苏南起初较多地强调效率优先、增强实力,以此为出发点推进改革开放,大力支持一部分能人先富起来,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把蛋糕做大。在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时,则将富民放在首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将蛋糕分好,使弱势群体与富裕人群之间的利益关系得以妥善处理。江阴市提出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通过发展增收、资产增收、保障增收、帮扶增收的方式,努力缩小低收入者所占比重。昆山则实施以“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为主要内容的“三有工程”,并为百姓特别是农民构筑低保、养老、医保、征地补偿、动迁补偿等“五道保障”。“业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的梦想,在苏南正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大力实施“富民工程”,让农民兄弟和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苏南地区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就以农村市场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不仅使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而且使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近些年来,苏南地区又在广大农村大力实施创业富民、产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帮扶富民为中心内容的富民工程,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富裕程度,并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国为最小,让农民兄弟和城市居民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倾心关爱“新市民”,让外来务工者和本地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苏南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例如,2008年苏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总数达780万人,而苏州的户籍人数仅为598万人。苏南地区较早冲破传统制度文化束缚,让外来务工者和本地居民共享发展成果,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贡献。昆山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在政策上实现农民工与本地市民的三个同步:教育同步、就业同步、权益保障同步。在政策选择上着眼于让流动农民融入城市,让农民工成为新市民,已经成为今日新苏南模式的重要亮点。

  政府推动、财政支持,让发展成果更多地由人民群众共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无法避免时,就需要政府介入或干预,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配合,保证收入的公平分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苏南地区的富民之路之所以卓有成效,与当地政府的强力推动和财政保障是密切相关的。例如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江阴从财政中拿出巨额资金来补偿被征地农民。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26.81万人享受到了“历保”待遇,历次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均达到100%。同时政府投入资金为居民就业创业提供免费技术培训,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险体系,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落实,都是政府广泛行使其政治、经济、社会职能的表现,也是让发展成果更多地由人民群众共享的必然要求。

  ● 示范价值四:立足全面协调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总目标

  第一,立足“四位一体”发展要求,通过改革开放努力使社会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党的十六大以来,苏南地区以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将改革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文化、政治领域不断拓展,将以人为本、社会昌明、政治清廉、富足安康、生态优美作为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首先,新苏南模式由原苏南模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拓展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相协调,大大提高了苏南全面发展的水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苏南就曾出现过像张家港那样以“两个文明一起抓”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进入新世纪,苏南在进一步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增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生态文明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全国47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苏南地区占了13席,首批6个“国家生态市”中苏南地区占了2/3。其次,新苏南模式由原苏南模式的三次产业相协调,拓展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大大提高了苏南协调发展的水平。到2007年,苏南的研究和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1.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0%,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9.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98.8%,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97.7%。苏南的文化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也领先全国,并在人口高流动状态下成为全国社会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

  第二,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通过改革开放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和谐社会目标。苏南地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和我国其他发达地区一样,都遇到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即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与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但他们见事早,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一矛盾,孜孜不倦地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苏南地区在这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归纳起来可以称为十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格局一体化、城乡管理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就业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商贸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一体化、城乡居民收入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苏南各地把党中央的战略构思具体化为“以三化带三农”的发展路径。一是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如前所述,苏南人早在计划经济年代对此就已有所认识,在全国率先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办起了乡镇企业,并使之“异军突起”,为农民开辟了一条依靠农村工业化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改革开放以后,他们更是趁势而上、抢抓机遇,通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工业化水平,让更多农民迅速富裕起来。二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通过减少农民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三是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主要办法就是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拉长其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度加工,提高其商品率和附加值,使之成为高效农业、富民农业。昆山目前正形成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格局,他们引进了15亿美元外资和13亿元内资,重点发展10万亩优质粮油、10万亩特种水产、10万亩特色果蔬生产基地。“以三化带三农”正在今日苏南发挥着统筹城乡发展的巨大功能和效应。

  第三,根据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决新问题,稳步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苏南人在发展上先行一步、率先突破,必然更早更多地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怕困难,坚持改革开放,克服体制机制的障碍,才能率先开拓全面小康之路。例如,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环境问题凸现出来,苏南人认识到了“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路走不通,唯有“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才能走上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于是着力治理环境,取得显著成效。在经济效率提高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他们及时实施以“三有五保”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保障措施,使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形成“橄榄形”的收入结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暴露了出来,如原有医院、学校已经不能满足大量外来人口就医及其子女就读的需要,同时也出现了交通拥堵、治安恶化等情况。苏南人积极面对、及时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向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苏南人就是这样发扬“敢为人先、不断开拓、勇闯新路”的精神,遵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勇于探索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办法与途径,从而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

  ● 示范价值五:始终注意改革开放的互动并进,为小康和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增添新的推动力

  首先,开放带来倒逼机制,使改革必须同步跟进。苏南地区在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开放为苏南带来了资源和市场,也带来了改革的压力和动力。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买方市场的形成,苏南乡镇企业感受到了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重重压力,苏南人民解放思想,果断进行改革,以产权多元化为标志,逐步形成了公资、民资和外资并存的混合所有制格局,这是开放倒逼改革,将发展和开放的压力转变为改革的起缘和契机。又如,为了在对外开放中吸引到优秀的境外投资者,苏南又提供了开放倒逼政府改革的好样本。正是由于苏南各地政府致力于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诚信服务、规范行政,才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和青睐,并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外商“候鸟”在苏南“筑巢”安家。

  同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给开放带来更大发展空间。苏南地区在通过改革进行“软环境”建设上做得非常出色。以昆山为例,昆山率先建立健全了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网络和办事程序,专门成立了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企业投诉中心和市镇两级内外资招商服务中心,同时创造性地开办了出口加工区,并在全国首创通关新模式,降低了企业的出口成本。这些改革措施为推动昆山不断扩大开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持续坚持改革开放,从根本上促进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和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苏南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新起点,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苏南新一轮改革开放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面对新的要求和挑战,苏南正以新的思路和新的着力点,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向更高层次和更深层面发展。他们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包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体制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提高要素效率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和制度结构优化的步伐,尤其是为适应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建设创新型社会需要,通过深入推进相关制度、体制、组织及文化观念的变革,大力弘扬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烈社会氛围,保护一切合法的创新收入,使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此外,适应开放型创新型经济需要,苏南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正把在更高层次上“引进来”与更大步伐地“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大胆跨出地域界限,加快向苏中苏北外溢,向长三角和环太湖延伸,向境外、国外拓展,最大限度地开拓苏南发展的新空间,以此促进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基本现代化目标的胜利实现。

  以上五个方面,既是苏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宝贵经验和示范价值,也从一个特定区域反映了有效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普遍规律。这些示范价值最可贵之处在于,突出了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建设两大主题,并将这两大主题自觉地高度地有效地统一了起来,因而其对于江苏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更好更快地推进全面小康和更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必将产生广远的先行影响,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