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了两年多的全球金融危机凸现了世界经济的深层次矛盾,终结了虚拟经济的泡沫,促进了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未来发展孕育了新的生机。江苏应在保增长的同时,抢抓绿色机遇,推动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低碳经济,为新一轮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挑战: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面临着两大危机的挑战: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这是经济社会的危机;二是由近百年人类大规模使用石油碳燃料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危机,这是生态环境的危机。
当前正处于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虽然开始复苏,但深层次的结构矛盾并没有解决,复苏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首先,世界各国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预期,经济回暖主要依靠政策的强力推动,政府面临如何“退出”的难题。其次,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开始改变过度消费的习惯,从享乐时代开始走向节俭时代。这带来了巨大的消费缺口,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第三,许多国家重新采取了市场保护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不断蔓延。第四,这场危机的本质是资产泡沫的破灭,危机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和银行的巨额坏账,金融体系的修复和不良资产的剥离任务艰巨。此外,美国主导的全球金融货币体制的漏洞和滥用强权的弊病暴露无遗,改变这一体制,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最大难题。
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更为严峻。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使用石化类燃料、排出二氧化碳,形成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明显变暖。目前,全球每年排放二氧化碳250亿吨,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了36%。气象资料显示,过去的100年间,世界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74摄氏度,并呈加速的态势。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系统、食物与水供应都带来了持久深入的负面影响,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暴雨、洪水、干旱、台风、酷热等异常气候是上世纪50年代的5倍。环境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再不减少石化燃料使用、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任由高能耗的产业泛滥,那么,到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6摄氏度,海面将上升60厘米,包括纽约、上海等全球100多座沿海大城市将被海水淹没,未来世界将面临巨大灾难。
联合国政府间应对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4次报告特别指出,中国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国家之一。一方面,中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0,河流的水资源大多来源于冰川融水,如果全球气温上升超过3℃,到2050年喜玛拉雅山的冰川将消失一半,导致中国23%的人口严重缺水而无法生存。另一方面,海平面升高将对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灾难性后果,仅稻米产量就将减少30%之多。
因此,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同时,不能忽视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研究表明,如果要在2050年前使得全球气温上升不超过2°C,那么全球碳排放量必须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至少降低50%。作为第一步,到2020年,发达国家必须共同努力将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5%-40%;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将排放量在目前水平基础上减少约15%-30%。
两大全球性危机在本质上是对自工业革命以来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危机将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人类或许将由此进入绿色发展的新阶段。两大全球性危机的严重挑战终于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加强全球协调应对和联手合作。
低碳: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引擎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英国在上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核心内涵是提倡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以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既涉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制度的创新,更要求有新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全面升级,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进一步提升。
低碳经济提出后不仅得到了广泛认同,“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概念应运而生,而且正在成为全球发展的新热点,各国资本都看好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巨大创新潜力。目前,全世界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5万亿美元。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新经济发展先机和新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抢滩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德国发展研究院院长德克·梅斯勒甚至认为:与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实施大规模投入的经济刺激计划,以保存老传统工业结构,不如进行全球合作,推出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通过变革,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美国是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4。过去美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态度一直很不积极。去年以来美国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明确表示,支持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新协议并将积极参加有关谈判。奥巴马承诺,美国已准备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中发挥带头作用。美国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低碳经济概念蕴含了巨大的产业创新机会和全球战略意义。
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经济受到了危机的严重创伤,痛定思痛,奥巴马政府把推动新产业发展作为应对危机的最重要措施,重点是新能源、生物医药、公共服务三大产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奥巴马“绿色新政”的支柱。奥巴马公布的经济振兴计划有一半以上涉及新能源产业,大量投资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等绿色能源,希望通过新能源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再造美国增长。美国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新能源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务优惠;大幅减少对中东和委内瑞拉石油的依赖,计划到2025年美国发电量的25%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技术,力争到2015年实现混合动力汽车销量100万辆;从2012年到2019年的排放许可拍卖收入中筹集6460亿美元的减排资金。美国的“绿色新政”将比10年前IT革命的影响更为重大、更为深远,有望使美国再次主导全球经济的制高点。
在欧洲,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走出当前经济低谷的关键。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欧洲创造就业岗位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可再生能源企业雇用的员工人数是煤电的2-10倍,预计到2025年将为欧盟15国创造140万个就业岗位,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
2004年全世界对清洁能源投资约300亿美元,2008年已增加到1550亿美元。一场全球范围的绿色革命已经风起云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新引擎。
江苏:抢抓新机遇和再上新台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但也随之带来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迅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90-2004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3.98亿吨增加到50.06亿吨,翻了一番;尽管人均排放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总量已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2007年起则上升为首位。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我国亟为紧迫的任务。
早在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以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高度,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今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明确指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今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又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再次重申,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在我国,不少有远见的地区和城市正在把低碳城市、低碳产业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大力打造低碳经济区。从发展态势看,低碳经济区将成为中国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示范区、未来中国大规模经济转型的实验地。低碳经济区的建立与否及如何建立,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政治远见和政策水平。
研究表明,区域发展是一个复杂过程,不仅取决于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的起始条件,而且取决于发展路径的正确选择和发展阶段的及时转换。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正是抓住了乡镇企业大发展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两大机遇,不断推动发展路径的创新,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然而,开放型经济在推动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制造业规模过大、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在国家层面,出口加工产业的过度发展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国际收支不平衡,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更增加了江苏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增长动力的紧迫性。
另一方面,江苏人口稠密、资源紧缺、环境自净能力有限,高度依赖输入的能源供应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使得江苏的能源供给问题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江苏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新机遇。
江苏发展低碳经济已有良好基础,太阳能电池、风电设备制造等领先全国。省委省政府也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经济,作为全省新一轮发展战略,全面构建能够支撑江苏未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抢抓绿色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成为推进创新发展的良好契机。各有关方面应见事早、行动快,共同努力使绿色产业成为江苏新一轮发展的主动力。□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