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作为“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三农”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我省连续第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好势头,农业农村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970元,同比增长10.1%,预计全年农民收入突破8000元。
一、粮食生产全面丰收,首创建国以来连续六年增产的历史记录。预计我省今年全年粮食生产面积7911.6万亩,比上年增10.9万亩;总产比去年增加10亿斤左右,取得粮食连续6年增产的新突破。一是认真落实种粮补贴政策。全省水稻直补实际补贴面积3404.51万亩,发放补贴资金6.81亿元;农资综合直补实际补贴面积5184.93万亩,发放补贴资金35.78亿元;两项合计共向全省1310.43万农户发放补贴资金42.59亿元。扩大良种补贴覆盖面,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良种补贴全覆盖。其中,水稻补贴面积3549.13万亩,补贴资金53237.02万元;玉米补贴面积776.39万亩,补贴资金7763.9万元;棉花补贴面积348.87万亩,补贴资金5233.26万元。二是深入开展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在国家扶持资金的基础上,省级高产增效创建专项资金增加到4000万元。全省各级共建立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297个。万亩示范片以“一推四普及”技术推广和“五有五统一”专业化服务作为重点,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不同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培育壮大了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了粮棉油生产方式的转变。根据测产统计,水稻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比示范县大面积增100公斤以上。三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水稻、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优质化水平稳步提高。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机插秧、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等主推技术,直播稻控减比例达到24%,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
二、高效农业规模继续扩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前三季度,我省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46万亩,提前一季度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其中设施农业87万亩,发展速度为近年来最快。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占耕地比重分别达到33.3%和7.5%。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增至73个。一是进一步加大高效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省级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资金总规模达8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常州、南京市本级分别设立3500万元和3000万元的高效设施农业专项资金;南通市拿出15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宿迁、泰州、淮安等市本级也设立了10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绝大多数县(市、区)制定出台了高效设施农业补贴政策。二是进一步完善高效农业经营机制。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广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创新高效农业经营方式,逐步呈现合作组织、工商资本、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三足鼎立”态势。三是进一步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抓住扩大内需、加大农业投入的良好机遇和原材料价格较低的良好时机,大力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新机具、自动化控制等新装备,现代化的智能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受到基层欢迎。四是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全省规模以上休闲观光园艺景点700个以上,接待游客近3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55亿元。
三、强力推进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科教兴农作为农业发展的主体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着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增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省级财政安排2.5亿元,围绕我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加快农业新品种开发更新,加强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推进农业新模式集成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应用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组织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启动34家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38个县(市、区)的对接合作,推动农科教、产学研更大力度的联合、更加紧密的协作,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三是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到9月底,全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79.79万人,农民创业培训8.61万人。培训工程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帮助了一批返乡的农民工创业,培育了一批技术能手和创业能人。四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五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围绕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开展“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秀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五是组织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积极组织农业市场主体及其信息上网,全面推进江苏农业商务网网站联盟建设。在农业部组织的58个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网站绩效评比中,江苏农业网名列第二;获2009年度农业部网站“全国信息联播”工作最佳组织奖。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产品出口回暖预期增强。我省“三品”认证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18个县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产销形势趋于好转,农产品出口降幅进一步收窄,1-9月农产品出口额14亿美元,同比下降8.75%。一是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要求,在全省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对种植业产品、生鲜乳、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三品”、农资等六个方面进行专项整治。全省各地检查生产经营企业7.4万家,出动执法人员10.1万人次,查处各类问题1300多起,涉及金额570多万元,责令整改1000多起,立案查处324起。二是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截至今年9月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分别新增372个、334个和97个。加大对获证企业的生产监管,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和生产企业冒用品牌、超范围使用标识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品牌形象。农业部抽检“三品”样品总体合格率99.9%。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在强化省级检测机构的检测手段、完善区域性检测机构检测参数的同时,突出抓好21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量创历史,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我省把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结合起来,“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农民合作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运行质态进一步提升,1-9月份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400家,累计达2.2万家,其中依法登记的专业合作社2.1万个,总数居全国第三,成员数和出资总额均居全国第一。全省1/3以上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组织,60%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和55%的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37%。一是落实扶持政策,形成发展合力。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通知》精神,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调动各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今年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增加到9000万元,扶持56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二是深化“四有”创建,规范发展机制。下发《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在盈余分配、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完善制度,加快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水平。三是树立典型,加强示范带动。下发《关于开展“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评选活动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树立100家具有自主品牌、产业优势明显、经济实力较强、带动农民增收显著、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典型,强化示范建设。继续抓好省级“四有”合作组织培育工作,全年培育了400个省级“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强化辅导培训,增强发展后劲。重点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财务会计人员和市、县农经部门辅导员的培训,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纳入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全年培训1.5万名合作社理事长。
六、农业生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截至目前,我省完成造林面积152.5万亩,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1153个、村庄绿化整体合格县21个。完成丘陵山区、黄河故道等农田基础设施治理改造210万亩,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有序推进。一是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加强沿路、沿河、沿湖、沿海和沿村庄绿化,大力推进绿色家园、绿色单位建设,提高森林资源和效益,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二是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积极推进畜禽粪便处理。深入贯彻省人大《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和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全省15个县市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试点。预计今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量占全省秸秆可收集资源量的65%以上。三是积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截至9月底,全省已完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7.1924万处;完成274处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在建179处;完成1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有47处在建。四是逐步推进重点流域污染防治。预计到年底,太湖流域治理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场150处,累计建设乡村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设施1000多处,控制性种养水生植物1.6万亩。全面启动淮河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在淮河流域新建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360多处,创建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00个;新建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4万多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800万亩以上,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15万吨。□ (作者系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主任)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