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有”:吴中区农民的幸福标识

发布时间:2010-12-08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 卓    

 “家家有保障、个个有就业、人人有股份、户户有优居、村村有服务、年年有增收”这“六有”,是苏州市吴中区农民在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幸福标识。吴中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使“六有”成为吴中城乡一体化的新景象。

  家家有保障。一是老有所养。从2003年起,把所有农民都纳入农村基本养老保障体系。老年农民也全部进入农保体系,目前每人每月享受140元基础养老金。2004年,在全市率先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保体系。目前,全区14.22万失地农民全部进入城保体系,1.6万多失地农民已享受城保退休待遇,每月领取平均624元养老金。今年,该区又将近3万名部分失地农民、纯渔民以及两头落空农民中的保养人员置换城保,加快农保向城保并轨。二是病有所医。实行个人账户与门诊补助、医疗救助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全区农民10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320元,参保人员在医疗结算年度内,累计大病住院和门诊特定项目医疗费用补偿额最高可报销15万元,并全部实行IC卡结算,可报费用补偿率提高到58%。三是贫有所扶。目前吴中区有1298户、3644名农村低保人员和747名低保边缘人员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低保费260元,并在水、电、医疗、教育、有线电视安装、从事个体经营等六个方面享受帮困减负政策,低保覆盖率达100%。切实加强农村贫困、伤残人员救助,区慈善总会自20059月成立以来,已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4760余万元,目前已发放3620万元。

  个个有就业。通过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区镇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大力实施“二、四、八”工程,即每户家庭有两个固定就业岗位,40%本地农民工每年轮训一次,80%本地农民工掌握一至两门就业技能,确保农民充分就业。对城乡所有失业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和投资兴业,积极组织农民参与各类股份合作社,推进农民就业多元化。建立对城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以及零转移贫困家庭长效就业帮扶机制,实现“出现一户,登记一户,帮扶一户”,确保城乡零就业和需转移贫困家庭实现一人以上比较稳定就业。对就业特别困难的大龄人员,实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并将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延伸至行政村。同时,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扶持体系,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就业、市场促进就业等措施,推进城乡就业政策一体化,全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其中60%以上岗位面向本地劳动力。

  人人有股份。近年来,始终把推进农村“五大合作”改革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着力点来抓,促进农民持股进城,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从2001年组建了全省首家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以来,全区已累计组建各类合作社252家,入股及受益农户8.91万户,入股农民占全区农民总数的76.5%2008年,入股农民人均分红达1000元以上,分红最高的村户均达到16000元。创造了省级以上的“七个第一”:木渎镇金星村成立全省第一家社区股份合作社;胥口镇创建全省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长桥街道成为全省第一个村村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的镇(街道);西山衙甪里碧螺春茶业专业合作社成为全省第一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专业合作社;横泾上林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民以承包经营权作为注册资本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横泾街道物业股份合作总社成为全省第一家村设分社并经工商登记的镇级物业股份合作总社;苏州洞庭东(西)山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联社成为全国首家办理工商登记的专业合作联社。今后,该区将进一步在做大、做强、做优各类合作社上下功夫。

  户户有优居。在抓好农民“钱袋子”的同时,突出抓好农村“三清”、“三绿”、“三改”等农村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通达、农村河道洁净、污水处理达标、村庄绿化美化,农村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所有镇(街道)都建成了垃圾压缩中转站,村村建有生活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全面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全区农村河道每五年疏浚一次,农村改水普及率达99%,农村改厕普及率93%,农村森林覆盖率28.52%,到今年年底,全区将有一半以上的保留村庄完成生活污水设施建设。目前全区拥有省级卫生村44个、省级生态村38个。同时,以示范村、村庄整治重点村为抓手,打造了一批村落整洁好、道路硬化好、路灯亮化好、河道净化好等“十个好”的优美新农村。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安置,年内全区进入拆迁安置小区及农民自建集中小区的农民将达7.8万人,安置小区均配备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专业物业公司,实行封闭管理。探索完善农村环境保洁长效机制,全区建立了农村村庄、河道、公路主干道“三位一体”保洁员队伍,保洁员累计4700余人。

  村村有服务。十分注重农村综合管理硬件建设,按照十大功能齐全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先锋村、示范村、中心村等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一般村1000平方米以上,村村建有一站式服务大厅,内设农村社保、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等服务内容,确保农民小事不出村。到目前为止,全区90%左右的村建有“十大中心”配套的社区服务中心。积极扶持薄弱村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薄弱村已全面完成300平方米左右的文体活动室建设。各镇都建有2000平方米以上综合性文体活动中心,全区公益性文化阵地面积达到9.6万平方米,越溪旺山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村。与此同时,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装修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元用于补助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计划到2010年,农村社区和卫生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各镇(街道)建有高标准卫生院,建成15分钟健康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目标。目前,全区已全面完成农村道路等级化改造,为加快城乡公共服务配套,吴中区实施镇区公交联动模式,在木渎、甪直等5个镇(区)分别建立公交分公司,“村村通公交”已全部建成通车,并实现城乡、城市公交零换乘。

  年年有增收。在突出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和合作社股金分红的同时,围绕发展集体经济、现代农业、房东经济和文化产业等方面带动农民致富,不断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是集体经济惠民。目前,全区农村集体总资产达125亿元,其中村级总资产46.24亿元,经营性资产32.71亿元。到2008年底,全区村级稳定收入5亿元,村均达到393万元,其中超千万元村16个。全区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已量化村级集体资产超过20亿元,2008年用于农民股金分红金额超3000万元,物业股份合作社农民现金投资入股5亿元,年红利率10%左右。二是现代农业助民。围绕沿太湖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快推进“六个一”工程建设,全区初步形成了八大基地和十大市场的高效农业发展格局,全区农产品“三品”总量累计达到188个、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71个,太湖牌大闸蟹、玉品牌碧螺春茶成为中国名牌农产品。2008年,以“六个一”为主导的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达32.5亿元。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每年举办碧螺春茶文化节、藏书羊肉节、太湖开捕节、太湖梅花节等,以节造势,带动农民积极参与农业旅游开发和发展农家乐。三是房东经济富民。规范和引导农民发展“房东经济”,目前全区有外来人口超过60万,约40万人租住在5万余户“房东”家中,这些“房东”每年户均增收1.5万元左右。四是文化产业利民。吴中区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石雕、澄泥石刻等多项技艺被列入省市文化遗产名录。木渎藏书地区的石雕、砚台,光福的核雕、玉雕、佛雕、红木制作,胥口“香山帮”传统建筑,木渎乾生元糖糕,横泾的烧酒等,带动当地农民约5万人从事传统手工业,不仅发展了吴中传统手工艺,同时也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中共苏州吴中区委副书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