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家群体素质 构建和谐美好新泰州

发布时间:2010-12-08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缪志红    

  以企业家为主体的先富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种必然产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积极力量,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升企业家群体素质,可以推进各类企业健康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以引导企业家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引领全社会文明进程,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泰州市组织开展先富群体素质提升工程课题研究,认真实施以道德素质为重点的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泰州市企业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98月底,各类注册民营企业达到31932户,比去年底净增4812户。总体上看,我市企业家群体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水平明显提高,结构层次逐步优化,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要求,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但也存在许多亟待提高的问题,因此,实施企业家群体素质提升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企业家群体的素质,对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大小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企业家群体素质基本状况,探索提升企业家群体素质的路径选择,是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之策。当前,要顺应企业家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培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企业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引领企业家群体积极发挥社会组织角色作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道德素养,重塑自身的道德观和企业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精神家园,推进全社会文明进程。

  二、企业家群体的素质状况对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国的企业家群体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产物,这个群体必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状况产生独特的影响,形成和发挥导向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言行是社会的风向标。当然这种导向作用具有多重性,既有积极的、中性的,也有消极的。我国先富起来的人群将以怎样的价值观、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的文明水准影响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致决定社会文明的程度。他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意识到肩负的这一份历史责任。企业家群体要努力摆脱西方曾经出现的生活方式粗鄙、文化趣味平庸的庸俗市民阶层倾向,努力构筑具有中华文明个性的全新的文明形象,这既是现实的重要课题,又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三、加强企业家群体的思想、文化和道德建设,有助于提高其参政、议政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影响力

  作为新兴社会阶层,先富群体现已具有政治化倾向。先富起来的工商界人士从仅关注财富迅速转向同时关注财富与权力,热情参政、议政。非公有制人士正日趋活跃在我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届全国政协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远远超过了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有65人,集中在工商联界。先富群体具有巨大的社会活力,让他们参政议政,显功能是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潜功能则是多方面的,包括加强社会阶层之间的融合、增加赢利的机会等,有利于政治和社会发展。企业家群体的道德素质、社会形象会决定其参政议政能力,影响其功能发挥。

  针对当前企业家群体的素质现状,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根据新的经济形式、就业方式、利益格局、分配方式的要求,选择适应企业家群体的提升路径,使素质提升生活化、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家群体特点的素质提升机制和实践载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构建正确的价值引导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企业家群体道德素质提升的根本指针。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正确的荣辱观评价自身的行为,引导企业家群体自觉履行义务,形成新的道德自觉。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家群体构建正确的价值引导机制不可缺少的内容。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文化素养是企业家群体素质提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以培育有内省意识的企业家群体为主体,构建主动积极的心理机制。处于富裕阶段的企业家群体在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逐步追求自我实现,达到物质财富和自身素质、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与和谐。以培育有内省意识的企业家为主体,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长处、优点和主观能动性,强化其道德责任意识,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通过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内容,使企业家群体的道德素质提升更具中国特色。要培养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要把适应时代需要的道德习惯养成作为企业家群体职业道德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同时,积极关心企业家群体政治上的成长和进步,以增强其道德自信。

  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载体,构建系统的素质培育机制。注重载体建设,建立以培育灌输、伦理培训和个人修养为主要形式的素质培育机制,为企业家群体优秀素质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不竭的动力。由于企业家群体背景各异、构成复杂,思想观念、文化素质、行为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应区别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实施道德素质提升行动。针对企业家群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的特点,道德培育要通过鲜活的例子、生动的场景、丰富的形式,积极开展疏导式培育、情境式培育、互动式培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积极发挥社会作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重塑自身道德观和企业的价值观,取信于民,立足社会,走在时代前列,为构建和谐精神家园而努力。

  以打造爱心城市为重点,构建有效的实践机制。以打造爱心城市为载体、以利他主义为价值观、以奉献爱心为宗旨的爱心事业,无疑是培育企业家群体道德、提高其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我市努力创新道德培育实践载体,在道德培育实践的连续性、系统性、创新性上下功夫。近年来,组织开展的“爱心奶奶”、“快乐从心开始”、“一滴水爱心救助”、“爱心超市”、“关心留守儿童”、“关爱贫困母亲工程”、“文明单位帮困助学大行动”等爱心系列行动,吸引了一批先富人士的参与,收到良好效果。同时,企业家群体的道德培育实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实践形式,它倡导企业家群体对善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负责,引导他们不断提升道德素质。

  以完善市场机制和制度建设为重点,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蕴涵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要求,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文维度。必须以完善市场机制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创造有助于企业家群体成长和道德素质提升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构建完善的培育企业家群体道德的社会保障机制。

  以提高组织程度为目标,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家群体素质提升工程是一个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从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中贯彻落实出发,从保证非公有制企业大局的稳定和发展出发,切实加强领导,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我市建立健全“企业家群体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构建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组织、宣传、统战、工商联、工青妇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沟通交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管理和教育功能,认真抓好落实,全面搞好企业家群体素质提升工程。□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