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稳定”走向“创稳定”

发布时间:2010-12-08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倪兴余    

  近几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化解在小的维稳工作原则,在全省率先推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下文简称“稳评”)工作机制,切实从根本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积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坚持“主动维稳”观念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实现社会稳定工作由“保稳定”向“创稳定”转变,在维护稳定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立“五步工作法”,为“稳评”工作提供程序规范

  2007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规范程序,明确步骤,逐步形成了“稳评”工作“五步工作法”。第一步,确定评估事项,制定评估方案。市委、市政府要求,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在决策出台前必须实施稳定风险评估,通过论证后才能实施。三年来,全市先后对366项重大事项进行“稳评”,制定“稳评”工作方案420件。第二步,收集社情民意,实施重点论证。在“稳评”工作中深入群众,通过下发调查问卷、设置群众意见箱、开通维稳热线电话、走村入户召开群众座谈会、听证会等各种形式,收集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呼声,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全市围绕366个“稳评”事项,先后走访征求群众意见4.8万人次,听取群众提出的修改意见及建议280多条。第三步,汇总分析论证,形成专项报告。按照一事一策的要求,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的成因、涉及人数及规模、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和严密论证,并逐一形成规范化的“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和“维稳工作预案”。第四步,科学运用评估结论,认真落实维稳措施。对没有通过“稳评”的项目,坚决不准实施,对存在一定风险的,在落实风险化解工作措施后方能实施。全市针对366个重大“稳评”事项提出工作措施3800多条,整改的问题有490余件,有效防范和化解了社会矛盾。第五步,全程跟踪评估事项,做好实施过程中的维稳工作。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协调解决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二、打造“两专”队伍,为“稳评”工作提供人力资源

  打造专业和专家两支队伍,给“稳评”工作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由于“稳评”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市委、市政府、省维稳办的支持下,全市各地相继成立了维稳机构,充实维稳工作专业人员,维稳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得到了领导的认同,全市维稳队伍中有多人立功受奖。为有效增强“稳评”工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我们还于2007年聘请组织了全市首批“稳评”工作专家组,22名成员中有政府机关部门的业务专家,也有高等院校的学者教授。各县区也相应建立了“稳评”工作专家组,目前拥有专家组成员96人,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县乡的“稳评”工作专家网络。三年来,全市共召开专家组评审会580多场,出具专家组评审报告366篇,提出相关整改方案及建议2700多条,专家们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使“稳评”工作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为“稳评”工作提供智力支持。首先是对维稳办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采取专家授课、专题讲座、案例讲评、基层调研、考试考核等方式,先后10次对9个县区维稳办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使维稳办人员能熟练掌握“稳评”工作业务。其次,通过开展稳定形势教育,采取集中授课、跟班学习等方法,分期分批地对市有关部门、县区分管领导、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等310名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先后举办培训班28期。再次是对“稳评”工作项目涉及的单位、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测试合格的专业“稳评”工作人员达480余人。

  三、建立多维度的联结机制,为“稳评”工作提供后台支撑

  一是把“稳评”工作与责任主体相联结,提高“稳评”工作的操作性和有效性。在“稳评”工作实施过程中,按照职责分工不同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及本地本部门的重大事项,坚持把“稳评”工作作为前置程序,坚决做到不评估不实施,并严格执行一把手负责制。二是把“稳评”工作和目标考核、干部考核相联结。2007年起,我市对“稳评”工作进行专项考核,2008年纳入各县区及市直机关年度目标考核,2009年纳入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考核。同时还坚持把“稳评”工作纳入干部队伍政绩考核,坚决实行干部任用稳定工作“一票否决制”。三年来,有90多名干部在“稳评”工作中因成绩突出被重用,有120多名干部被党委政府表彰。三是把“稳评”工作与理论研究相联结,提高“稳评”工作科学化水平。今年,市政府把“稳评”工作列为全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拨出专项经费,由市维稳办和淮阴师范学院共同承担课题研究。目前,22万字的国内首部“稳评”专著已基本形成,将在年内公开出版发行,填补了该项工作国内理论研究的空白。四是把“稳评”工作与法律援助体系相联结,利用社会力量促“稳评”。我们借助“12348”法律服务热线和全市9个法律援助中心、139个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这一法律援助体系,利用全市1607名政法干警担任驻村平安法制指导员这一机制,使其成为“稳评”工作的宣传员、信息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稳评”工作。

  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就是要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在全市已完成的366个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事项中,有81件事项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支持,对281个群众有意见的项目在做好改进工作,争取95%以上群众支持后顺利完成。“稳评”工作被誉为为群众谋利益的“温暖工程”、“惠民工程”,为构建和谐淮安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升了民众对政府的满意信任度。由于“稳评”工作就是一个宣传政策、化解矛盾的过程,许多项目通过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之后,提升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涟水维稳办在对淮涟一级公路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时了解到,群众对涟水某镇计划在规划区内建好房屋,让淮涟一级公路拆迁户购买意见较大,对该项目实施有较大抵触,测评中群众对该项目支持率仅达65%。县维稳办通过与200余名村组干部以及群众座谈交流,了解到群众希望按照政府规划自建房屋,认为这样可以利用拆迁的旧材料,节省费用。县维稳办及时形成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报告向县委反应,并与镇领导交换意见,取消了原计划,改为让村民自建房屋,群众由反对转化为支持,使该项目的群众支持率一下子攀升到97%。“稳评”工作提高了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增强了社会和谐稳定。由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稳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矛盾得到了钝化,社会稳定度显著提高。自从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之后,进行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的16个项目,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没有发生一起随意阻碍施工案件,群众对重大项目的支持率均超过92%。“稳评”工作一方面维护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全市重大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政务效能。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于增强维稳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市政府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就是在事前或事中,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科学的预测评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做到胸中有数,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这样就把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降到最低程度。由此,为政府争取了更多的主动权,使政府提高了工作效能。

  促进了社会经济增长。把“稳评”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平安创建的创新务实之举来抓,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了一大批社会矛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稳评”工作为淮安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有较为稳定、祥和的社会氛围,全市的经济增长呈现喜人势头。全市GDP总量连续三年保持以17%的增幅递增,今年上半年仍保持了13.6%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数2.4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作者系淮安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市维稳办主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