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想农民之所想

发布时间:2010-12-08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戴仁泉 张建荣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我们泰兴市将“三下乡”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把“三下乡”发展升华为“三扎根”、“都下乡”、“常下乡”,有效实现了使更多的城市资源向农村转移,使更多的关爱围绕农民的需求凝聚。

  由“配菜”发展为“点菜”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农民的需求信息,市“三下乡”服务变以往的“配菜”为“点菜”,鼓励农民多提问题,并将收集的问题罗列归纳,请专家进行解析。在今年反季节蔬菜苗的播植期,根据菜农的“点菜”,市农业部门请来山东寿光的“蔬菜大王”王明元到市高效规模农业园区,为菜农讲解长茄苗的栽培技术。现场原本只可容纳60多人的电教室一下子挤了200多人,不少农民来迟了只能趴在窗台上听讲、提问、记笔记。市高效规模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新街镇党委书记黄宗岳说:“这样的‘三下乡’实在、实惠,农民要什么,就送什么。乡亲们掌握了栽培技术,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底气更足了。”

  过去,曾经出现过“三下乡”活动“上热下冷”的现象,甚至出现过“三下乡”现场城里人比农民还多的尴尬现象。究其原因:“三下乡”的“菜谱”对不上农民的“胃口”,农民对“三下乡”没兴趣。针对这一情况,从2008年起,对“三下乡”活动实行事前调查对接制度,要求各个单位在每次开展下乡活动之前,都必须派专人进村入户,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掌握不同镇、村、户,不同农民的文化、科技、文化需求,然后结合实际,适时调整下乡的内容和形式、时间和方式,真正将农民需要的服务送下乡。改过去的下乡项目政府“配菜”为农民“点菜”,变单向活动为双向互动,从“给什么要什么”到“要什么给什么”。

  这一改改出了新气象,如今只要“三下乡”队伍一进村,就出现了农民“抢”专家、“抢”资料、“抢”服务的情形。市残联每年都要组织针对残疾人的“三下乡”服务活动。在调查中,他们发现不少残疾人自主创业的愿望比较强烈,但苦于没有技术,只得靠救助过着紧巴巴的日子。2008年,残联联合劳动保障部门在全市22个乡镇巡回开展了残疾人创业培训,30多期培训班培训总人数超过800人,让85%以上的残疾人圆了自主创业梦。

  由“三下乡”发展为“三扎根”

  一年只搞一两次集中下乡活动,很难满足农民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困农民而言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为让“三下乡”活动真正扎下根来,让农民长期得实惠,今年推出了文化、科技、卫生“三扎根”活动,着力在“送”、“培”、“建”三个字上下功夫,真正让“三下乡”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送”——提高“三下乡”的频率和密度,让“三下乡”变为“常下乡”。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该市共组织送电影下乡2800多场,送戏下乡近300场,送书下乡20万册,百万泰兴农民实现了每月在家门口看一场电影的愿望;下乡义诊近100次,诊疗病人2.5万多人次,对百万农民普遍进行了一次免费体检;送实用技术下乡1000期(次),受益农民超过10万人。通过技术推广应用,今年1-8月份,全市新增高效规模农业面积超过10万亩,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

  “培”——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在农村建立一支有“固定户口”的文化、科技、卫生队伍。文化部门着重培养农村业余演出队伍,科技部门重点培训“小能人”、“土专家”,卫生部门重点加强农村赤脚医生的技能培训。经过培训,由土生土长的农民“担纲”的文艺宣传队、电影放映队、卫生服务队、科普宣传队、致富典型引导队和民风教育宣讲队等6支队伍,常年活跃在村间田头。

  “建”——加大农村文化、科技、卫生设施建设力度,为农民兄弟营造一个带不走的精神乐园。全市22个乡镇都已建成集书报阅览、体育健身、科普教育、棋牌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站,每站站房面积均达到500平方米以上,活动项目在10项以上,藏书在万册以上。其中,有10个乡镇已成为省级群众文化先进乡镇。2008年,又将文化阵地建设向行政村延伸,全市3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41个先行村率先建成了功能齐全、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村文化室,并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书屋”20家、特色文化户40户。村村都建起了广播室、阅报栏、卫生室,做到了“听广播在家里,看报纸在村头”、“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城”。

  由“三下乡”发展为“都下乡”

  农村在发展,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出现了新的追求,“三下乡”不仅仅是文化、科技、卫生三个部门的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也不只是一两个部门的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三下乡”发展升华为“多下乡”、“都下乡”。

  为帮助百万农民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2008年,我市将“三下乡”活动由起初只是文化、科技、卫生等几个部门参与,拓展到了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司法、公安、民政、财政、广电、农业、计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20多家单位。同时,全市92个机关部门也与100多个村结对下乡,一批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文明行业也主动参与“三下乡”,让文明单位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向农村延伸、向农民递送,从文化、科技、卫生到修桥铺路建房子,“希望的田野”上处处活跃着“三下乡”的身影。据统计,2008年全年仅修建险桥危桥一项就创下了新的记录,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共资助各挂扶村建桥252座。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三下乡”活动也吸引了一批企业踊跃参与,村企结对,贫富相携,送钱馈物,一个个感人的行动如缕缕春风,吹拂和温暖着农村的每一片土地和农民的每一块心田。□

  (作者单位:中共泰兴市委宣传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