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这是党坚持科学执政的需要和保证。而在后危机时代,正值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恰逢化危为机、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关键时刻,构建一支拥有高尖端科技文化知识的人才队伍就意味着掌握了立于不败之地的先机。目前,我们邗江区正处在由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迈向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区”的新要求,面对转型发展、统筹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面对现有干部队伍中存在眼界不够开阔、知识层次不够适应、专业能力相对欠缺、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与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引进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引进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领军人才,为我们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提升科学发展的水平和层次。
2009年下半年,我们本着加快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优化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人才高地的思路,率先做出了一次尝试,面向全国开展了公开选拔10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副科职领导干部工作,与扬州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公选博士扬州(邗江)行”系列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创了县级单位大规模招引博士的先例,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并取得了预期的实际效果。
这次公选活动吸引了全国195名博士报名,其中有142名博士前来扬州参加应聘,通过考试、考核和演讲答辩等程序,位居前10名的博士被正式录用。回顾这次活动的过程,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专业紧缺对口,学历层次高。这次公选博士活动之前,我区将招聘范围更多地集中在扬州(邗江)紧缺的城建规划、经济管理、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光电等领域的高端领导人才,旨在通过广泛的引才聚才,为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在通过资格审查的194名考生中,来自“985工程”高校的为32所121人,来自“211工程”高校的为61所165人,有海外留学或学习经历的人员9人;这194人的专业分布为:城建规划类28人,经济管理类25人,软件和文化产业类20人,公共管理类23人,机械工程类21人,生物工程类28人,船舶工程类2人,新能源、光电类47人,均为我区转型发展所急需的紧缺专业。
各方支持配合,社会反响好。公选工作启动之初,我们在全国10多家知名媒体和100多所重点高校网站公开发布招聘公告,并专程参加2010年全国部分高校研究生招考咨询系列活动,向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18所国内知名院校投放了公选公告,先后走访了西安、长春、哈尔滨等3个高校比较集中的大城市,有选择、有重点地对公选工作进行宣传。从方方面面的反映看,绝大多数高校给予了大力支持,盛赞公选博士的超前思维;新华社、中新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香港商报、扬州日报等20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密集的跟踪报道。同时,众多新闻媒体、网站和广大网民也评价认为,整个公选工作组织严谨周密,程序设置科学,操作规范透明,工作推进有序,结果公平公正。《新华日报》、《扬州日报》等以“一石击水:邗江公选博士副科”、“博士从政缘何扬州起步”等为题对我区公选博士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次“最佳人力资源寻找最佳配置地点”的尝试。
引才情真意切,边际效应大。这次公选简章中,我区刚开始只设置招聘10名博士担任副科职领导干部。针对应聘博士人数多、层次高、专业缺的实际,我区经过初步研究,决定再拿出部分局长助理岗位,择优选任一批优秀博士人才。同时,围绕放大公选博士活动的边际效应,我区一方面充分组织和动员区事业单位、规模企业广泛招贤纳才;另一方面,主动与扬州市和兄弟县(市、区)联系,让前来应聘的博士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留在扬州建功立业。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56名博士与邗江和扬州的相关单位达成了用人协议。
在推动科技创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邗江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区,既没有诱人的官职岗位、也没有丰厚的物质待遇,何以引来如此众多博士?这次公选活动带给我们深刻启迪和有益启示:
彰显的名城优势是吸引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扬州举办了“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名片影响日趋扩大,创业宜居的品牌效应不断放大。邗江作为扬州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接受扬州城市辐射,并且是目前苏中唯一一个25项指标全部达标、人民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全面小康县(市、区)。这些因素极大地提升了扬州(邗江)在广大人才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名城+博士”的效应成为吸引人才前来工作生活的重要因素。一些参加公选的博士纷纷说,“找到了自己融入扬州的契合点”,“突然有一种扎根的冲动”。
良好的产业基础为高层次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展示舞台。近年来,扬州坚持将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重要战略选择,夯实了以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和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三新”产业以及智能电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基础,提升了对高层次人才的承载能力。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了加大对扬州和邗江的产业基础、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的推介力度,强化了对人才政策的宣传,让博士们真正感到扬州和邗江有干事创业的优质平台,找到了发展经济与发挥才智的“棋盘”交叉点,真正愿意把自己的事业追求与邗江发展紧紧联系起来,实现人生的价值。根据事后的问卷调查,98.1%的博士对扬州和邗江以及这次公选活动很满意、满意,1.9%的博士表示基本满意;90.2%的博士表示愿意选择来扬州工作。
精心的策划安排是确保公选博士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正确引导舆情,放大公选的效应,我们举办了“公选博士扬州(邗江)行”活动新闻发布会,邀请了各大媒体驻扬记者站的负责同志召开“新闻报道筹划会”,进一步挖掘活动的新闻价值,进行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引导公众媒体的眼光不仅聚焦活动本身,也更加关注扬州(邗江)的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避免了不必要的媒体炒作。为了让此次公选博士的扬州(邗江)之行给他们留下一生中最温馨美好的回忆,我们先后组织召开活动方案策划会,邀请了扬州文化创作界的知名人士举办“公选活动创意会”。博士来扬之初,我们举办了欢迎会、博士联谊晚宴、夜游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等活动,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为了让博士们牢记和扬州(邗江)的情缘,我们精心策划了“传承博学·接力邗江”公选博士共植“博士林”活动。每位公选博士都亲手种植了一株寓意“把根留下”的桂花树。一位身为扬州媳妇的女博士深情地说:“不管是否留下来,但桂花树是一条维系自己和邗江情缘的纽带,今后我一定带家人常来看看。”公选期间,我们还组织了周到、细致、温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一些体贴入微的细节在博士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回忆,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此次扬州(邗江)招贤纳能的真心诚意。
完善的跟踪培养机制是放大活动效应的重要保证。活动组织工作的结束才是公选博士的第一步,要真正实现“引得进、容得下、留得住、用得好”的目标,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这批博士人才到岗以后,我们将通过采取导师制培养、基层一线锻炼、多岗位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公选和引进的博士人才跟踪培养力度,做到事业留人、环境育人、待遇安人。进一步放大高层次人才的“鲶鱼”效应,促进现有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与这批博士人才加强互动,相互激励,共同成长。同时,利用这次活动创造的工作平台和良好机制,在更高层面和更深层次上大力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政、产、学、研”合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邗江区委书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