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江苏省对口支援四川绵竹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广大援建人员带着省委、省政府嘱托和7600万江苏人民的深情,认真践行梁保华书记提出的“江苏和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携手共建绵竹美好新家园”的指示,和当地广大干群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用两年时间使灾区人民生产生活得到了恢复和提升。随着中央确定的“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的实现,如何建立促进地震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促进地震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在后援建时代,把对口援建的工作重点转向建立促进地震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巩固援建成果、发挥援建项目最大效益的现实需要。以江苏为例,江苏援建资金达110亿元,援建项目达290个。现在,绵竹每个乡镇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医院、文体中心、敬老院,硬件条件超过江苏同类水平,城乡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一座座新城镇、新村庄拔地而起,一个个现代化的学校、医院交付使用,对受援方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仍需要支援方“扶上马、送一程”;江苏安排援建资金7亿元建设绵竹江苏工业园、高效农业示范园和汉旺无锡工业园,江苏111家企业与绵竹市签订了118.66亿元的投资合作协议,目前已有20家企业落户绵竹,总投资达33.6亿元,继续跟踪落实这一成果,仍需要支援和受援双方进一步努力;江苏安排村以上干部、教师、医生、农技人员等5000多名到江苏培训,建立江苏重点医院、学校与绵竹“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关系,帮助绵竹2.3万名劳动力到江苏就业,进一步拓展智力支持和就业援助广度深度,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推动东西部区域共同发展、服务“两个大局”的必然要求。对口援建实践已经证明,“一省帮一重灾县”,不仅使地震灾区迅速恢复重建,而且有力促进东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有效推动了西部大开发,大大缩短了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从江苏对口援建来看,近两年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上投入超过55亿元,更重要的是,在规划设计、建设质量、文化品味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绵竹新农村建设至少提前20年。在产业合作中,引进了一批江苏知名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促进了绵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江苏援建绵竹高效农业示范园,采取“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组织模式,成功示范推广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种植、养殖技术,使绵竹从粗放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跃升。江苏援建人员与绵竹干部两年的共同奋斗,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受援方的发展理念、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服务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认真总结对口援建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使之制度化、长效化,对于加快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共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的有彝族、藏族、回族、羌族等13个民族,是“中国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族聚集区”、“最大的彝族聚集地”。在抗震救灾斗争和恢复重建工作中,广大援建人员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各族群众共享援建成果,深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有力推动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将对口援建延伸为促进地震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不断改善民生,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明确促进地震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
从江苏对口援建实际看,促进地震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是:依托对口援建平台,以双方深厚感情为纽带,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人才、社会管理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改善合作环境,扩大合作效益。我们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产业合作机制。加快产业转移与合作,是东部和西部共同的需求。一方面,国家出台了鼓励支持地震灾区经济恢复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在土地、金融、税收、财政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之西部地区资源、能源、市场和劳动力等要素禀赋优势,吸引了东部企业家的“眼球”。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日益紧张,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企业商务成本逐步攀升,向西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已经成为东部地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工作中,推动产业转移与合作必须把握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在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宣传引导、改善服务环境上下功夫,决不能“拉郎配”,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尊重企业家的意愿,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二是改善“硬件”与优化“软件”相结合。江苏在帮助绵竹改善“硬环境”的同时,还帮助制定优惠政策,培养招商人才,引入先进理念,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软环境”。三是“择商选资”与“环保优先”相结合。地震灾区大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从全国大局出发,还承担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的任务。因此,产业转移应当严防“饥不择食”,引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江苏在产业合作项目中,以转移新能源、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高效农业、大型物流等项目为主,坚决杜绝了污染企业向西部转移。
劳动力合作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户户有就业”在灾区尤为重要。据有关资料,四川省震后有115.2万名农民失去土地和农村收入来源,有37.2万名城镇人口成为新增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增加5.1万户。随着援建工程收尾,就地务工人员需求逐步减少,劳动力富余状况将更加突出。同时,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出现“用工荒”、“招工难”。建立两地劳动力长期合作关系,既是对口援建的需要,也是满足东部地区企业用工的需要。江苏明确将地震灾区作为长期稳固的劳动力供应基地,实行应急措施和长效机制并重,岗位援助、培训援助、政策援助并举。我省向绵竹市捐赠了远程招聘视频系统和100万元网络设备,使远程招聘系统联到各个乡镇,灾区群众不出门就能了解到江苏的用工信息。
智力合作机制。利用支援方和受援方的科技、人才、管理等各自优势,推进由对口援建转向全面合作。在科技方面,积极探索跨地区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形式,建立科技项目合作机制,组织两地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定期举行科技成果对接推介会,促进两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建立人才双向交流培养机制,共同开展行政、经济、科技及企业管理等领域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在社会事业方面,积极深化两地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的合作关系,加强中小学教师和管理骨干交流培训。加强医疗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医疗技术指导,建立重点学科、重点科室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加强对援建学校、医疗卫生、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设备)的使用技能培训,帮助提高管理水平。
旅游与文化合作机制。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山清水秀,震后依旧美丽。对口援建的精品力作,融川西风格与全国各地文化元素于一体,将成为旅游的新亮点,如南京援建剑南镇打上了金陵文化的烙印,苏州援建孝德镇带来了苏州园林的风貌,无锡援建汉旺镇让人感受到太湖文化的气息。江苏对口援建还充分发掘绵竹“中国年画之乡”的资源,促成苏州桃花坞与绵竹年画强强联合,大力支持发展年画产业。帮助绵竹专门编制了沿山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东方阿尔卑斯”旅游观光带。再从江苏看,去年,全省人均GDP达6475美元,人们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旅游成为消费热点,旅游人数逐年上升。因此,加强两地旅游与文化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必须充分利用对口援建平台,加强宣传推介,制定对口支援省份到地震灾区旅游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察看援建成果,领略自然风光,欣赏少数民族文化。
三、落实促进地震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的保障措施
在对口援建过程中,援建方和受援方纷纷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而将长效机制落到实处,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必须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两个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促进地震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落实长效机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实行高层定期互访,交流两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围绕重大合作事宜进行友好协商,研究制定推进两地合作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重大战略决策咨询等领域战略合作内容。鼓励两地有关市县缔结友好合作关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互设联络机构。
制度保障。建立联络工作制度,依托相关工作部门建立联络工作办公室,加强两地间的信息沟通与日常工作交流,协调落实两地协商确定的重大合作事项。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定期通报和交流两地产业发展和投资促进工作思路、政策措施、经验做法、项目信息和工作动态,推进双方研究成果及有关数据资料的信息共享,相互链接网站,相互交换内部期刊或工作简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资金保障。在援建资金总盘子中预留资金,可设立支持地震灾区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及农业产业化等发展;设立慈善资金,对地震致残人员、特困户、孤儿等给予生活补助;设立助学资金,帮助特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设立人才培训资金,为地震灾区人才交流培训提供必要经费;设立援建项目后续管理资金,继续支持援建项目规范管理,保障有效运行,发挥使用效益。□
(作者系江苏省援建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