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高地造就产业高地

发布时间:2010-12-03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蒋宏坤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论断,鲜明揭示了人才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处于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这对于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苏州,如何把握这一核心环节,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意义十分重大。

  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之所以能迅速提升,就在于人才优先战略的引领和推动,尤其是产业高地的建设,更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苏州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并加快从传统轻工业为主地区向现代制造业基地迈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背后,是苏州人才发展加快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全市人才总量增长连续8年保持15%以上,高层次人才总量增长连续5年超过20%,共有86人入选省“双创计划”并连续3年保持全省第一,1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我们深切体会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始终对苏州的发展高度关注并寄予厚望,在加快科学发展、推进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席卷全球的浪潮中,在国际国内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苏州必须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加快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努力以人才高地造就产业高地,全面提升苏州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走在全国发展前列。

  抢抓“人才红利”机遇,加快推进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来苏州之所以能一跃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很重要的是抓住了“人口红利”的机遇,实现了国际产业资本与国内廉价劳动力的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能量在加工制造业中得到极大释放,“人口红利”成为苏州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如今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时代已经过去,在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总要求下,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已经凸现,“人才红利”正在形成。这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第二次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主动作为,围绕苏州“6+4”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软件服务外包等对人才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强化产业与人才发展的统筹规划,优先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引进从事高新技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和团队,优先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具备优势条件的领域引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携带重大产业化项目的领军人才和团队,优先在金融、物流、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引进具有国际先进理念、善于资本运作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努力以人才结构的优化引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牢牢把握结合点,进一步优化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近几年来,苏州牢固确立“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互动并进”的工作思路,把握环境建设这一结合点,成效十分明显。我们深切体会到,培育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可以形成集聚人才的重要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孕育一个新兴产业。而两者一个重要的结合点是,重在形成有利于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事实表明,只有营造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创业成本低、服务效率高、人居环境佳的人才发展环境,才能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成果和创新企业,才能真正形成“集聚人才、培育产业、建设高地”的链式效应,也才能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在人文环境上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珍惜人才、鼓励创业、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切实保障各类人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在工作环境上强化更具针对性、普惠性的全过程服务,尤其要加快建设市县两级姑苏人才服务中心,加快完善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孵化服务平台,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瓶颈制约;在生活环境上提供更为周到、高效的全方位优质服务,当前尤其要全面落实最近出台的《高层次人才享受生活待遇暂行办法》和《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切实解决居住、出入境、医疗、社保、购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实际问题,努力营造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创大业的发展环境。

  坚持拓宽视野、转换思路,努力增创引才聚才新优势。在经济、科技、人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中,我们建设人才高地绝不能局限于一地一域,更不能按照固有的经验和模式,必须拓宽视野、转换思路,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比如,开放型经济一直是苏州的最大特色,但加工制造为主、核心技术掌握相对不足又是十分明显的“软肋”,但我们必须看到,经济对外开放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应该是紧密相关的,开放优势为我们在全球范围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供了机遇和可能。我们必须在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中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发挥和利用苏州的开放特色和海外知名度,提高招商引资层次,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海外人才招聘活动,更大力度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创新团队和科技密集的重大项目。比如,苏州紧邻上海,这既是区位优势,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掣肘,尤其是在人才集聚上,由于苏州与上海在城市功能、发展机会等方面不在同一层次,往往处于弱势。但换一个角度看,随着大交通建设快速推进,沪宁城际铁路建成通车、京沪高速铁路加快建设,尤其是国家出台了长三角发展规划,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苏州与上海等周边城市的“同城效应”日趋明显,只要我们把握好,背靠国际大都市反而可能成为苏州招才引智的一大优势。我们必须创新引才理念和方式,确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思路,加快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探索柔性引才新路径,增创苏州的人才新优势。

  突出重中之重地位,充分发挥开发区在人才高地建设中的主体带动作用。实践证明,开发区是苏州经济发展的增长区、技术创新的核心区、适宜人居的新城区,同样也应该成为引进人才的密集区。苏州是名副其实的“开发区经济”,目前拥有17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各项主要指标均在全市总量的2/3左右,开放型经济的指标占比更是高达4/5。同时,开发区又在功能载体、基础设施、政策配套、体制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理应在打造人才高地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必须把开发区作为集聚人才的主战场,紧紧抓住开发区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的“二次创业”,围绕建设自主创新之区、优势产业之区和功能提升之区,高标准建设一批新兴产业、科技研发、金融支撑等特色功能区,以更大力度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高端要素与专业要素的集聚高地、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高地、内生力量与外源力量的融合高地、体制机制与文化建设的创新高地,切实增强开发区的人才集聚功能。

  切实加大经营推介力度,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聚才品牌。最近几年,我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引才政策,同时切实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苏州吸引海外人才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我们感到,好的人才政策,还要靠经营推介,不然就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更是如此。为此,我们不断强化人才工作的市场经营意识,加大策划推介力度。比如,近几年来持续实施“姑苏人才计划”,由此不仅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而且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成效显著。今后,必须进一步集成集中宣传推介,同时强化实施人才的“1010工程”,以更大的人才投入、更优惠的人才政策打响人才首善之区品牌。苏州已连续2年以“汇聚全球智慧、打造创业天堂”为主题,成功举办国际精英创业周,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今年参会的高层次人才达1200多名,携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多达1500余个。今后,必须进一步提升活动层次、丰富活动内容、扩大工作成效,将其打造为立足苏州、辐射全国、影响海外的著名品牌。苏州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加快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城市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吸引力不断增强。今后,必须立足建设“新城市”的新高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切实提高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对苏州的认同感、赞誉度,打造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城市品牌。□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