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

发布时间:2010-12-02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中共无锡市委党校课题组    

  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无锡新区”)成立于1992年。2005年,无锡新区以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为目标,开始发展创新型经济。经过5年的发展,无锡新区光伏新能源产值超282亿元,占全国50%,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世界第一;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达230亿元,产能和制造技术均居全国开发区前列,成为全国最大半导体生产基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连续3年保持80%以上增长,产业综合排名升至全国第5位。目前,无锡新区已经成为无锡市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本最低、产业层次最高、集约程度最强的创新型经济样板,成为无锡市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科技创新的战略基地。

  发展历程

  创业初期孕育创新氛围。创业初期,无锡新区一直围绕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的目标,不断完善适合跨国公司基地化发展的支撑体系,营造国际化的商务环境,积极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无锡新区入区企业也呈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门类、延伸产业链条的发展态势,同时,新区还有意识地引导延伸企业外部产业链,培育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与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5大主导产业,以及国内最大的硬盘驱动器基地、微电子产品基地和汽车零部件产品基地等产业群。上述情况表明,无锡新区创业初期属于投资驱动型,处于高新区发展的“产业主导阶段”。但无锡新区重点突破了区域总部、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研发中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项目,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为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在机制上、文化上作了根植性准备。

  尚德现象引发向“创新驱动”转轨。2002年,无锡帮助施正荣成立的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落户新区,2005年,无锡尚德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纽约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如果把创新型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制度变迁过程,那么无锡尚德的落户对新区来说就是一件偶然性关键事件,对新区之后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路径依赖”作用。施正荣来无锡,带来的是人才、技术,带来的不是资本,不属于“招商引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无锡的领导和新区人开始思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促使新区人开始反思。反思过去,新区人发现自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线性发展之路;思考尚德现象,新区人发现尚德现象孕育着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这条道路重视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富集,重视创新驱动。一条以“招研引技”、“招才引智”为主要特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目标的园区经济发展新路开始在新区出现。2005年初,无锡市委、市政府要求无锡新区通过6年的再创业再奋斗,到2010年建设成为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从此,无锡新区开始了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政策优势向依靠体制优势和综合投资环境优势转变的“二次跨越”辉煌征途。

  530计划”加快创新型经济建设步伐。无锡人对尚德现象的理解是不断加深的,从施正荣身上,无锡看到了海归人才在科技创业中的特殊爆发力。20064月,一个后来被外界称为“抢夺人才”的“530”计划破蛹而出,“530计划”成为无锡新区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抓手。随着无锡市“530”引进海归领军人才创业项目计划的深入实施,作为无锡发展“新动力”的无锡新区,引起了美国硅谷、澳大利亚墨尔本等世界各地高层次人才的极大兴趣,无锡吸引的“530”人才有1/3落户新区。“530”计划的实施,不但为新区发展带来了领军型人才,而且还带动了干部群众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思想观念转型,带动了园区创新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带动了园区一批新兴产业的集聚,也让园区成为无锡的“人才特区”。

  基本经验

  “倒逼机制+推进机制”双向结合,形成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压力与推力。近年来,无锡新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第一驱动力”第一职责制度,建立完善了一把手挂帅人才科技工作领导体制,通过创新考评机制、调整评价指标、完善测评体系、强化结果运用等一系列举措,大幅度调低GDP增长权重分值,突出节能、减排、节地、城乡居民收入和科技人才投入目标考核,把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上来。考核机制提高了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干部执行力,形成了一套推动园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倒逼机制。有压力,还要有推力。无锡新区着力推进管委会从开发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同时强调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大重点工作推进力度的意见》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层层抓分解、抓落实,定人员、定时间、定要求、定责任,确保推进到位。另一方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干部国际化培训、公推竞岗、公推直选、单位雇员制、末位淘汰制等举措建立了符合新区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发挥了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人才+科技”资源集聚,构建创新型经济发展强大引擎。到2009年底,无锡新区已有276个“530”项目、400多个创业团队落户,今年又有200多个项目申报,总数名列无锡市之首。在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530”计划、“后530”计划、“泛530”计划区域政策体系。作为第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还有6位海归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入选“千人计划”,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同时,还吸引了包括王曦、邓中翰等在内的10多名院士扎根无锡新区,形成了一个极具创新爆发力的人才集群。在放眼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的同时,无锡新区还通过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政产学研合作。

  “调结构+育产业”双轮驱动,加快创新型经济转型步伐。发展创新型经济,取决于在存量上支柱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的创新能力,更取决于在增量上一批新兴产业群的迅速崛起。对于存量,一方面,无锡新区关停“五小”和“三高两低”企业,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推行清洁生产,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积极落实无锡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意见》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推进一批对产业优化升级起关键作用的重大技改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绿色招商”的“补链”战略,为支柱产业积极引进配套上下游企业、产学研合作伙伴。在增量方面,在全国推出首个外资项目预评估办法,为外资项目设置了“地评、技评、业评、环评、能评、安评、人评、效评”8道门槛,着力筛选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项目。

  “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双牵引,培育创新型经济发展增长极。2005年以来,无锡新区不断完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融资项目、重大基地项目推进机制,出台了《新区重大项目审批实施绿色通道暂行办法》,明确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周期,制定了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以及重点企业上门服务制度。这些举措的出台,让无锡新区在引进重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方面构筑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几点启示

  无锡新区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启示:一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任务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三大转变”;二是创新型经济关注创新创意与产业的融合,强调创新创意的评价不是由科学家、艺术家、管理者决定,而是取决于是否与产业成功融合,取决于是否被市场接受;三是创新型经济发展依赖与创新创意要素的富集,强调领军型创业人才的引领作用,强调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创意组织机构与产业界全面而密切的合作;四是园区发展创新型经济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充满活力、集聚大量创新要素的可持续性“区域创新网络”,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规划、引导和协调作用;五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成功标志是看是否实现了可持续性的产业创新,是否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执笔:谭   军)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