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拥有丰厚的科教资源,但区域间分布并不均衡,如何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使产学研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合力,真正成为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能量转换器”,常州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可咨借鉴的模式。
常州——沪宁线上的中等规模城市,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算是一个科技创新资源富矿区,但在创新型经济发展中,这里却呈现一派风生水起的气象,随着常州科教城等一批创新平台声名鹊起,电动汽车等一批创新产业链逐步成形,一座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的雏形在此酝酿。考察近年来常州创新型经济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到产学研结合这一推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正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常州才补上了科技创新能力短板,实现了创新型产业的集聚发展,构筑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基石。如何克服科教资源劣势,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使创新项目开花结果,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常州路径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
民营资本创新冲动
常州地处苏南板块,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曾经苏、锡、常并称,不分轩轾。其后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苏州因紧邻上海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枝独秀;无锡受上海辐射,也分了一杯羹;越往北辐射效应越弱,常州不得已落了单,“苏锡无常”这一民间语汇表达了当时常州人的失意。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苏南乡镇企业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90%以上原来由乡、镇政府所有的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通过改制,将其全部或大部分产权转让给个人,成为民营企业。经历这场改制后,常州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大为攀升,如今,对全省来说,民营经济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对常州来说,民营经济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支柱。为夺回在苏南板块中的经济发展话语权,常州人憋着一股劲,在错失了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重要机遇之后,发展创新型经济成为常州经济崛起的希望所在。2004年,一场铁本危机使常州民营资本的扩张冲动倍受打击;2008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亦波及常州众多民营企业,原有的以低端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才能有效规避风险,这一理念获得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
常州现有54000多家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对创新的价值认同是常州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同“国字号”企业相比,民营资本往往体量小,承受风险能力弱,但也有着对市场反应迅速灵活的优势;同高校办企业相比,民企做‘风投’,决定权在企业,谁投资谁心疼,产权也更容易明晰。加快创新就是要利用优势、规避劣势,综合考量之下,只有加强产学研合作才是不二法门。一方面,产学研结合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整合教育、科研、产业等各方要素,达成创新效果,减少单体企业的创新成本;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本身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才是动力,民营资本与生俱来的市场敏感恰恰提供了一种天然的导向机制,产学研合作与市场需求对接,这大大增加了成果转化的成功砝码。在常州,高校院所与企业配合无间,并由此形成这样的景象:96%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于企业,61%的发明专利申请出自企业,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得到生动诠释。2004年时,常州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到20亿元,2007年是50亿元,2008年达到81亿元。2009年,常州市民营企业新增“一站两中心”152家,其中省级以上6家;新认定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9家,市级创新型企业34家;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558家,累计达1601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首次达到2%,企业研发投入达到94亿元。全市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1575.7亿元,比2005年增长3.2倍,民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53.6%,民营资本在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性不断高涨,潜力正在加速释放。
政府给力产学研合作
面对企业的创新热情,常州市委市政府在思考谋划,路该怎么走?常州虽然民营经济发达,但中小企业占到98%以上;虽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良好,但缺乏大院大所。企业的创新欲望遭遇资本、人才、科技支撑等一系列瓶颈制约,要解决这些制约问题,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对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愿景,常州从上到下从未动摇,而对于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的具体路径,则并不是一开始就了然于心,止步不前必然无所作为,唯有敢闯敢试,才能攻坚克难,迈向成功。
缺高教资源,那就建“大学城”。常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本地制造业发达、职业教育基础良好的特点,2002年开始建设以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进入大学城的6所高职院校资源共享、集约发展,共同培养“银领”人才,这在全国独树一帜。缺科技支撑,那就建“科技城”。2005年底,常州决定在“大学城”的基础上建设“科技城”。先后建成了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创业中心,吸引中科院、清华、北大等全国50多个名校院所、企业研发总部来此创业,诞生了一个产学研集合的科技创新平台。2007年底,常州又启动了投资50亿元的三期工程,扩展为常州“科教城”,与俄罗斯、法国、以色列、美国等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从单一的高等职教园地,嬗变为融大学、研发机构、企业、孵化器于一体的公共平台、教育和科技研发高地。这“三步走”,让大学城变成了科教城,不单是表述方式的改变,更是理念、功能、定位、机制的全面提升和转变。
科教城平台的构筑,使常州有了“筑巢引凤”的资本。常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金凤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的数批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及团队中,已成功注册落户110多个项目,人才制约问题迎刃而解。
搞研发可以做实验,做100次,成功一次就行了。而把知识变成产业,做100个产品,失败一个就不行了。为尽可能降低民营企业创新成本,常州市委市政府把对产学研合作的扶持由硬件支持拓展为全方位的软件支持。一方面,强化资金扶持。通过加大财政的科技投入,进而带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政府科技投入“三倍增”计划,市本级政府科技投入从2003年的1400万元增加至2008年的2.99亿元。大力引导并支持创业投资快速发展,目前常州已有将近20个专业化的创业投资公司,基金规模近20亿元。另一方面,帮助实现产学研对接。组织本地民营企业家代表团“走出去”,开展“科技长征”,和全国50多家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对接;举办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广邀国内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零距离”对接。5年中,共引进科技成果超过5000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近1000项,一大批科研“种子”生根开花。
多年来,常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已逐渐形成了一种意识,推进产学研合作,做好规划、建设平台、引进人才、提供服务是政府的应尽职责。现实中,产、学、研、金、介往往“各怀鬼胎”,唯有利用政府的公信力才能解决其中的衔接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必须有为。同时,政府作为又不能破坏市场导向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大包大揽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为但不越位”,这集中概括了产学研合作中的政府角色。
职教+科研+产业孵化的“非典型”模式
在常州市的创新布局中,科教城是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这座诞生于2002年的园区秉持着“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理念,以“学”为基础,着力建设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以“研”为核心,联合大院大所大学,着力建设技术成果汇聚的“精品库”、技术交易的“大超市”、技术转化的“连锁店”;以“产”为目标,着力建设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如今,这里入驻的研究院所、高科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累计达410余家,研发人才累计达8170人。落户园区的海归创业团队110个,外籍专家126人;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2300余名;特聘院士5人,长江学者6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6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1人。园区实现成果转化550余项,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日益成为区域技术转移、技术研发、技术检测、科技创业、人才集聚、国际科技合作、现代服务业、资本运作的中心。
科教城的产学研结合之路看来十分“另类”。城内除了一所升格不久的本科院校常州大学外,还有5所高职院校,形成了职教+科研+产业孵化的独特景观。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产学研搞得好,当地必有知名高等院校。职业学院?似乎难成气候。其实,只要有好的政策,有好的平台,大院大所、尖端人才都可以从外部引进,但产学研合作要成功孵化、切实落脚到“用”,还必须有具备较强动手能力、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大军支撑。如今东南沿海越闹越凶的“用工荒”,并不是真正的劳动力数量问题,而是劳动力素质问题——产业工人的素质水平跟不上产业升级的步伐,产业更新换代因此有心无力,常常中途搁浅。把高职教育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到一起,这是常州的一大创新。科教城培养的学生在苏南劳动力市场上极受欢迎,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仍达到98%以上,这很说明问题。现在,常州市委市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资源的弥足珍贵,科教城明确提出要始终把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针对需求设专业,针对行业定标准,针对岗位练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形成“专业建设为龙头、工学结合为主线、课程建设为重点、实训教学环节为突破、‘双师’型队伍建设为保障、产学研合作为延伸”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职教育为基础,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设创业导师和产业教授实现资源互动,一进一出之间,产学研皆活。
以把外生研发创新机构转化为内生创新要素为手段,以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为方向,整合高职教育、科研院所、产业孵化资源,使产学研各方主体形成紧密、高效、可持续的合作,科教城这一模式广受赞誉。2009年,温家宝总理来常州科教城考察指导工作时说:“这条路走对了。”
核园联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点睛之笔
今年上半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常州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国家创新科技园区。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争当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走好新一轮创业、转型、创新之路,更庞大的计划在酝酿。
一个新词频频在常州市领导口中迸出——“一核八园”。“一核”指常州科教城,“八园”指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风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等8大新兴产业专题园区,这8个园区都在常州市地域范围内——常州的雄心跃然而出。
新一轮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明确,要注重工业园区的集约集聚发展,注重发展主导产业,并且强调了依托常州目前职业教育特色走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总体规划同时提出了建设北部新城和南部新城的设想,北部新城位于新北区,其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即建成全国一流、长三角领先的高新创智产业密集区,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4大新兴产业专题园区位于新北区;南部新城位于武进区,其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即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兴产业高地,常州科教城以及风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4大新兴产业专题园区位于武进区。“一核八园”战略今年全面启动,要求3年基本建成,两年完善提升,至2015年园区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5%,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0%。科教城作为“核”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动摇,努力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在聚变和裂变中辐射全市,使创新成果就地转化。至此,常州的创新版图已全面绘就。
从发展职业教育到“一核八园”联动,常州的创新战略奠基于产学研合作,得益于产学研合作,升华于产学研合作。在这个以“龙城”著称的地方,“无中生有”的创新基因籍由产学研合作这一平台演绎着“蝶变”,正在缔造科学发展新的辉煌篇章。□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