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布时间:2011-01-05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朱步楼    

  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是我省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期间,江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中,我省创新能力排名连续第二年位居全国第一位。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大幅增长,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8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首位。

  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科技对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最大最直接的贡献,就是通过加大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孵化培育了一批高技术新兴产业,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快速增长、质态逐步优化、效益不断提升。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三个“持续提高”的积极变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提高。五年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仍然保持快速发展,2010年完成产值2.9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32%;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持续提高,2010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50%左右;高新园区经济总量占全省总量的比重持续提高,2010年,全省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00亿元,占全省的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占全省的40%和60%。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资源配置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开放创新能力逐年提高。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企业2万多家。2010年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10万件,保持全国第一位;本土工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达48%左右。目前全省形成了由1000多家创新型企业、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民营科技企业构成的企业创新梯队。

  科技创新集约化集群化能力明显提升。各类科技园区蓬勃发展,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良好态势,园区经济成为江苏的一大特色。高新园区加快转型,4个高新区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园区,泰州医药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分别成为全国唯一的医药国家高新区和建在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依托高新区的10个核心创新型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产业园快速发展,围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50多个产业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产业园。创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建有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300多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37家,居全国首位;国家大学科技园11家,列全国省份第一位。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能力明显提升。200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涌入江苏,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科技人才,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目前省级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达到14家,过去三年来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7000多人、创新团队近900个,创办各类高科技企业近1000家,有72人进入国家“千人计划”,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从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是我省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力争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成为全国领先的自主创新核心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聚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接近创新型国家水平;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0%以下,实现由依赖外来技术向自主创新的转变。这需要多方努力。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