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局战略视角防范对外经济风险

发布时间:2011-05-13     稿件来源:群总杂志     作者:徐康宁    

  利比亚出现社会严重动荡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援救措施,接回了3万多名中国公民,保护了深陷危机中的中国人的生命安全。我们在为中国公民及时脱离危险而感到庆幸的同时,自然又产生出一份新的思考。

  加强对复杂敏感地区的风险评估与预警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与经贸合作的范围大大拓宽,已同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各种经济贸易活动,中国企业和个人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这种日益广泛的对外经贸活动,扩大了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规模,延伸了中国海外市场的范围。但是,随着中国对外经贸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随着中国人的经济足迹到达全球的每个角落,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风险失控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加大。

  近些年来,中国的企业、商人和务工人员已经频繁地进入一些我们原先并不熟悉的市场,进入到一些政局多变的地区,隐含着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风险。由于传统关系的缘故,中国的许多经济活动集中在一些地缘政治关系比较复杂的国家,涉及到一些政治、外交、宗教关系比较敏感的地区,风险可控性较差。一旦出现所在国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状况,不仅经济利益难以保证,而且人员的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虽然在近年来一系列的相关国家的社会危机中,中国政府出于对公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都成功地接回了本国公民,但经济和投资上的巨大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中国人在外面世界的足迹越来越多,海外经商务工人员的规模越来越大,如不加强指导和增强风险意识,今后遇到危机的处理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次为了救助在利比亚的3万多名中国公民,中国政府动用了包括军舰、邮轮、专机在内的海陆空立体手段,有效及时,但倘若今后遇到30万甚至更多的中国公民身陷海外危机局势,如何实现成功救助?花费的代价又该是多少?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国内有不少企业和个人喜欢到一些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国家经商、投资和务工。之所以选择到这些国家,除了因为签证容易、入境方便外,还因为那里的市场刚刚开发不久,生意比较好做,加上当地市场制度不严,尤其适合于销售成本低廉的中国商品。例如,在埃及一国,就有数万名来自于浙江、福建一带的个体商人在当地沿街叫售,来往于各地的市场之间。此外,这些国家由于步入工业化不久,大量工程等待建设,本国缺乏劳工,或本国居民不愿从事这类体力劳作,中国国内的建设公司组织了大量的建筑工人,前往这些国家承包工程。这些国家中有不少是属于“时局敏感”地区,政局复杂,社会不稳,尽管市场机会不错,但随时会出现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如果仅仅图一时的市场机会,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一旦遇到动荡局势,不仅到最后项目难以完成,而且也在一次次加重考验国家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公共财力。

  企业“走出去”要考量复杂政治因素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升,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一些国家在更加重视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同时,也出于各种原因,对中国在世界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表现出复杂的态度。有的西方国家出于政治和外交甚至意识形态的考虑,不愿意看到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采取各种办法限制中国影响力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扩大。也有一些非西方国家,包括与中国有地缘关系的中小国家,出于对地区安全的担心,不愿意原有的势力均衡被打破,也对中国的日益强大表现出一份“紧张”,在发展与中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同时往往会“留有一手”,对中国的海外经济活动采取一些限制的做法。这些新情况、新因素增加了世界和地区形势的复杂性,加大了我们驾驭世界政治与经济局势的难度。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进“走出去”的步伐,是我国在新世纪经济对外开放的一个基本方向。但是,面对复杂的新环境和新形势,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也要提升水平,在方式上也要更具有策略性。

  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资源的需求量极大,而国内的资源储量和资源供给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自然要到国际上寻求新的资源供给,这也是许多国家的经验。但是,我们到国际上寻找资源,利用国际上的资源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思考和一个全面的安排,要考虑到可能的负面影响,并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由于缺乏周密的思考和系统的安排,容易让世界对中国利用国际资源心存恐惧。一些民营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到处收购森林、矿山,仅仅着眼于投资回报,不顾及政治和外交影响,甚至用非环保的方法在当地砍伐森林、开采矿山,造成很不好的负面后果。有的国有大企业到国外开采矿山,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缺乏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量。以至于国外有一种舆论,把中国的“走出去”与争抢国际资源划等号,认为“走出去”就是走到国外占有资源,甚至认为中国把国内资源消耗的差不多了,现在又要把世界上的资源消耗殆尽。虽然世界舆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利用国际资源有误解,其中有的观点还是别有用心,但我们自己缺乏合理的整体考虑和安排,一些企业到国外收购资源一哄而上也是一个基本事实。

  由于国际形势极其复杂,我们在国际市场上争取经济利益时,也必须要考虑到一些复杂的政治因素,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其实也是一种风险,而且是一种很大的风险。

  从全局战略出发防范风险

  今天我们面对的世界,各种利害关系错综复杂,表面的商业利益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一时的外交斡旋中又包含着长期的经济利益。风险无时不在,利益机会也会不断出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就是始终与利益和风险打交道的过程。

  在新的时期,我国的经济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会进一步加深,防范风险的关键在于树立全局战略意识,综合考虑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统筹开放经济大局,整体规划和安排各项具体的经济事务。

  首先是加强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风险评估,尤其是对一些敏感地区的未来风险要提前作出充分的预警评估,注重地区均衡策略,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要集中在一些风险地区过多布局。世界上有的地区的风险总是要大一些,即便这些地区的市场比较容易进入,也要谨慎而行,至少不要集中布局。美国也是一个对中东石油高度依赖的国家,但出于全球平衡和降低风险的考虑,美国正在逐渐降低来自于中东石油所占进口石油的比重。奥巴马政府已宣布,到2025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将下降75%。而我国目前的进口石油已占到石油消费的一半以上,其中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又占到进口石油的一半,进口石油来源地均衡化、分散化的任务十分紧迫。

  其次是综合考虑多种经济和政治因素,防止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重大政治风险。在对外的经济交往中,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往往交织在一起,风险的表现形式也极其复杂,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有的时候,政治上的损失比一时的经济利益大得多,而且,当政治上蒙受风险后,经济利益也无从谈起。国内的一些企业有时喜欢进入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敏感领域,有的时候在商业利益上也有所得,却往往引来很大的政治麻烦,造成一定形式的国家对立局面,得不偿失。甚至有的企业在商业层面上并未成功,反而引来西方国家的高度“警觉”,使我们的其他经济外交工作陷入被动。

  第三,“走出去”的工作亟待加强指导性,要有全局性安排。作为一项经济开放的战略,既要坚定不移地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又要加强宏观指导性,冷静分析各种具体“走出去”的企业行为的利弊得失,适当调控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方向,规范企业“走出去”的行为。

  第四,大力加强对国际经济政治风险形势的研究与预测,政府部门应及时发布相关风险预警信息,指导企业和个人选择境外合适的市场,规避相关风险。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在海外市场有业务的企业相互交流,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防御风险的能力。对个人到海外旅行、求学、就业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性教育,加强引导性,避免大量中国公民进入高风险地区。□

  (作者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