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轨教育
◆生产独家产品
◆抓好全员培训
◆推行人性管理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医治了战争的创伤,而且又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个奇迹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靠对人力资本的巨量投入和保有。这使得大批高素质“蓝领”不仅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也为本国的快速复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是实施“双轨制”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蓝领”人才
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验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80%以上的学生上实验中学和普通中学,只有20%的学生上文理中学,将来准备上大学。实验中学注重实践课教学,以传授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为核心。普通中学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主,普通中学毕业的青年,都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职业学校选择一项专业,再向招收学徒的企业报考,被录取后学习三年,每周有三到四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能,一到两天去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这样企业与学校共同担负起培养适用人才的责任,这就是有名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德国的“双轨制”教育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它使大多数年轻人就业前就能学到一项从业技能,为就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备受企业界的欢迎。
二是生产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为企业留住“蓝领”人才固本强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德国企业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瞄准市场空隙,不断推陈出新,生产特色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如基米营公司生产的无水洗车巾已占据90%的欧盟市场和100%的美国市场。阿诺德和里希特公司生产35毫米电影摄像机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0%。卡尔·耶格尔公司生产的香柱、香棒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5%。据美国《幸福》杂志报道,德国大约30%的出口商品都是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
正是由于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极大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2008年四季度后,欧元区的不少国家都陷在危机泥潭中难以自拔,但德国一些企业却成了出色的“单打赢家”,业务状况好或很好的占到52%,这对留住大批“蓝领”人才不能不说极具磁性和引力。
三是抓好全员培训,为大批蓝领人才构筑一个施展技能的大平台
德国企业除了承担学徒工的培训任务外,还十分重视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再培训。他们认为工业现代化使工作岗位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个人要适应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并在岗位上作出成绩,就得不断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再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现在,在德国企业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培训。从内容上看,有新工人适应性培训、有转业改行培训、职务晋升培训、专业人员培训和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培训等。对基层管理人员,往往采取晋升式的教育培训模式,这种培训带有很强的激励成分,通过培训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也便于企业近距离观察蓝领工人从中物色管理人才。
四是推行人性化管理,提升“蓝领”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
德企特别注重与“蓝领”间的关系,“蓝领”也与企业和衷共济。
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德企并没有像别国企业那样,单纯用裁减员工的方法去降低成本,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和要求,尽量避免裁员。如有的是高管人员与普通“蓝领”一同降薪共度难关,也有的放弃加班采用轮班以及预放年休假等措施。宝马汽车公司就采取了“季节性缩短工时”的办法,在2009年2、3月份对26000名员工一律减少工时,且发了93%的工资,将蓝领损失降到最低。这样做既避免了大批适用人才失业,企业也因熟练工人没流失而规避了日后可能出现的招工难,并省了一笔聘用新手的培训费。
德国企业的这些人性化管理举措,加深了“蓝领”的归属感,提高了他们的忠诚度,使得这一群体愿意将自己的发展与企业的命运融为一体,也愿意为企业的更好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党委宣传部)
国家名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南接奥地利,西界荷兰,北与丹麦相连,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共有16个州,将近1亿人口。工业高度发达,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
责任编辑:汤建奎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