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的改善,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上的改善。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文化需求进入快速增加期;到达或接近7000美元时,这种需求将进一步放大,进入“井喷期”。对于人均GDP已经超过12000美元的常州来说,精神愉悦、文化满足与物质富足已成为当代民生不可或缺的三个支点,如何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推进文化民生幸福,常州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大普查体察文化民生幸福之需。为了准确了解市民的文化生活动态,以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自2008年起,我们坚持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使广大市民的文化诉求有了一个常态的表达途径。调查的问题设置分为两类,一类针对消费取向设置,问题包括“您最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您最想参加的文艺社团、您最合适的文化活动时间及离您最近的公共文化设施”等;第二类根据特定人群设置,主要包括老年人、青少年及新市民。通过调查,使我们能够及时掌握了解广大市民需要什么样的活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编制、调整每年改善文化民生的总体部署。通过普查,我们体会到,必须实现三个“变”,才能切实增强文化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要变“送”为“选”,在坚持“送文化”服务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践“超市式”供应、“菜单化”服务的模式,在市文化馆设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送中心,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其次是要变“单一”为“多样”,根据群众需求多元多样的特点,通过政府采购或补贴的形式,量身定做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第三要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重点保障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使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他们倾斜,把文化服务送到最需要的人群中间去。
二、大手笔夯实文化民生幸福之基。公共文化设施是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服务的基本阵地,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民生幸福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市大手笔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0亿元。在中心城区,先后建成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常州大剧院、常州博物馆、武进区文化艺术中心、新北区文化艺术中心、钟楼区群艺馆等文化设施,基本形成了“15分钟”都市文化圈,市民步行15分钟即可就近到达一处公共文化设施享受免费服务。与此同时,我市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逐步形成了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市、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室),乡镇(街道)建有8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村(社区)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室(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我们体会到:硬件建设要有硬指标。对照中央、省、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逐一落实,把建设任务作为“硬指标”与各种综合考评挂钩,层层分解到各责任单位、责任地区,刚性考核。软件建设抓手不能软。在公共文化设施的软件建设上要形成强有力的抓手,要像抓硬件建设一样,明确责任主体,量化考核,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在为民惠民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大舞台传唱文化民生幸福之声。在完善阵地建设的同时,我市大力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建工程,形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造成广泛影响的品牌集群。2009年,市委宣传部牵头推出了五区中心广场联动的惠民品牌活动——“幸福广场”群众文化周周演,两年演出460余场,受益群众500万人;市文广新局自2008年起推出小剧场阵地天天演、城市广场周周演、非遗文化展演、欢乐社区行巡回演,积极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每年演出总场次达1000多场,受众面超过100万人次;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千台剧(节)目走进社区、村镇”、市文联组织的“先进文化润万家、文艺百花艳社区”、金坛市的“文化百村行”工程、溧阳市的非遗特色展演、武进区的“文化特色村”工程等特色活动针对不同的人群,创新策划思路,创新组织形式,创新节目内容,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要坚持三个原则:品牌引领的原则。通过党委政府主导的品牌文化活动,引导全社会养成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风尚,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习惯。双向互动的原则。通过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双向互动,缩短沟通的距离,提高广大群众欣赏文化、参与文化、管理文化的自觉性。城乡均等的原则。通过“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促进城市优质演艺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通过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实现农村群众与城市居民享受文化权益机会的均等化。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