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发展我党群众工作的政治优势

发布时间:2011-06-11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章大李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的党。回顾我们党走过的90年波涌壮阔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其中最为宝贵的一条是:高度重视做好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是一个历来高度重视并善于做好群众工作的党,是一个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和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我们党把和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和土地。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为唯一宗旨。做好群众工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我们建党90年的光辉历史,既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是人民养育党、信任党、支持党、帮助党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为了不让红色苏维埃政权的一枚公章落入敌手,苏区人民以“国家忧患我当先,人间幸福我后享”的英雄气概,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不能忘记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沂蒙红嫂以“寄言丈夫雄,苦乐身自当”的高尚情怀,用自己的乳汁抢救伤员,她救活的不只是一个战士,她浇灌的是一个党、哺育的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希望!我们不能忘记,194811月著名淮海战役打响,543万人民群众车轮滚滚支援前线,用陈毅元帅的话来说就是“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在那个时候,谁赢得人民,谁就得天下;在那个时候,党和人民唇齿相依、血肉相连,同甘共苦、鱼水深情;在那个时候,人民心里有党,党离不开人民,党把人民看得最重最重!广大人民群众也从许多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模范行动中认识到:我们党确实是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而,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戴和拥护。党的号召主张人民积极响应,并坚决为之奋斗;革命事业遇到困难,人民群众主动为党为国分忧,同党一起去克服;党的工作有了失误,人民群众坚信党能够克服,并帮助纠正。我们党这种与人民群众亲密无间的关系,是党做好群众工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优良传统作风的生动体现。毛泽东同志曾经做过高度的评价:“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脱离群众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危险。我们党现在是一个拥有7600多万名党员,执政60多年的大党。执政队伍越大、时间越长我们越不能忘记党执政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做好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忽视群众工作,脱离人民群众。

  当前,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的说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有群众观点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确有少数党员干部对最大优势与最大危险的认识不够清醒,缺乏忧患意识,他们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对群众感情不深,思想上冷淡群众、工作上远离群众、生活上漠视群众。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或部分党员、干部和党组织中,但却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影响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如果我们对这些危险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是非不分,党就有可能被人民所抛弃,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丢失的危险。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人民群众支持的执政党,不可能生存发展;一个不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执政党,不可能充满生机活力。今天我们虽然是拥有执政地位的执政党,但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执政活动和执政成效的满意度。人民选择执政党并不是一朝确定便永远不变的。执政地位不是无条件的,并不是因为共产党,就注定要执政;并不因为已经执政,就一定会长期执政;并不因为过去建立了辉煌业绩,就能够得到人民的永远支持和拥护。大量事实表明,任何一个政党不管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多么强大,如果丧失先进性,在长期执政中漠视人民利益,最终必然被人民所抛弃。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先后失去了执政地位,比如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失去政权、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连续执政71年在大选中惨遭失败,具有88年历史的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选举中下台。就苏共失去执政地位来说,虽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两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两大集团的军事和经济对抗都没有使这个党瓦解,使这个国家崩溃。但是由于苏共党的领导干部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终于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座大厦在20世纪末轰然倒塌。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对苏共付出的沉重代价和深刻教训,我们要牢牢汲取,永远铭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