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江苏农业国际化战略

发布时间:2011-06-11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蔡 恒    

  当前,江苏正处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顺应新的发展形势,科学谋划新时期农业国际化的发展思路,提升江苏农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和层次,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江苏农业国际化发展历程

  

  加入世贸组织前我们注重单纯的出口创汇和一般的技术交流,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近20个国家完成了近40多个技术合作以及援助项目,属于农业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江苏农业国际化的实践源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战略。回顾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进程,供求关系并不是影响农产品出口贸易政策的最终因素。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真正实现国内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不过近2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时间里,在国内农产品供应严重短缺、出口缺乏生产能力支撑的情形下,农产品却是我国主要出口创汇产品。

  加入世贸组织后江苏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出口、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业国际合作共同推进。近年来江苏已经形成畜产品、园艺产品、水海产品和特色粮油制品四大农产品出口支柱产业,从2001年到2010年,江苏农产品出口总额增长300%。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特色品种出口稳健,增幅超过其它产业。但同时江苏农产品出口企业成本上升趋势很明显。2007年底,江苏就出口农产品成本进行调查,分析表明,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人员工资水平提高以及商检费用,抬高了我省出口农产品总体成本水平。目前,我们仍鼓励企业能多出口,这样做不是着眼于换汇效益,而是注重农产品出口带来的溢出效应。

  因此,当前江苏农业国际化战略的确立,是从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高度,以提升农业产业层次、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最终目标的一项战略选择,也是在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深刻变化中把握机遇的关键所在。

  

二、江苏农业国际化的实践探索

  

  江苏农业国际化的推动力来源于强大的政策支撑。2004年,江苏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意见,2005年起全面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核心内容是引导企业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推进农产品境外促销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培育自主出口品牌。“十一五”期间,江苏外向型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产品出口屡创新高,农业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苏台农业合作实现新突破,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农业国际化道路。

  以目标市场为导向建设高质量的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近年来,技术贸易壁垒限制增多,各国形形色色的“技术性保护”门槛越来越高,比如,检验检疫壁垒、食品反恐壁垒、农产品身份认证壁垒、知识产权壁垒、食品标签壁垒等等。我们按照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目标市场的质量标准,根据行业建设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出口农产品从“基地”到“目标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面对技术壁垒,出口农产品最终还是要凭借质量优势“破壁而出”。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检验检疫体系是江苏农产品出口贸易实现“高门槛下的高增长”的关键。

  以农产品境外促销为载体促进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江苏农产品出口市场偏于亚洲市场,尤其是日本市场。2008年初的“毒饺子”事件,导致当年1-2月份输日农产品同比下降13.1%,全省农产品出口一度陷入僵局。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境外农产品市场体系,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拓展江苏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江苏从2004年至今已经连续8年组织省内农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境外知名专业食品展览会,一方面帮助企业开辟市场,一方面也是降低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率先开展自主出口品牌建设。“贴牌生产”让我国的家电业饱尝了没有知识产权的苦衷。我们尽量不让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重蹈覆辙,大力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到出口目标市场国或地区申请注册商标,积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农产品。江苏省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的“金梅”商品,在欧洲已经有一定知名度,波兰某批发商凭借对“金梅”商标的认知度,就签订了购货合同。江苏百事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的“Pacemaker”商标也在中东地区小有名气。江苏海企长城股份有限公司的宠物食品以“Sino-Pet”为商标,目前已经开发出了系列宠物用品。仅仅一项商标注册,已经让不少的出口企业体验到了无形资产运作的奥秘。

  以深化苏台合作为契机推动区域性农业合作。“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江苏批准设立2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5家台湾农民创业园,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江苏11个乡镇与台湾乡镇结为友好对子,苏台农业合作逐步向纵深推进。我们吸引台资重点建设园区内高科技农业集聚区、农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目标是把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的孵化器和台湾农民创业基地,充分发挥其窗口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注重苏台农业合作模式创新,努力将台湾农业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优势与我省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提升合作层次,促进苏台两地农业农村共同发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