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并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阶段”。这一阶段使得作为全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其每一微小变化趋势都对宏观经济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应对“后危机阶段”经济发展新形势、新挑战,迎接新的增长周期?笔者认为,必须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扎实基础。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可从短期、长期两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从短期状况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新的变化。
其一:金融危机造成失业率普遍上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计,我国失业率已超过9%,其中农民工群体首当其冲。当下的农民工已不同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的农业兼就业的流动性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已完全脱离农业,形成了专业的、固化的劳动力市场要素资源,其家庭也成为城镇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失业不仅对农民工本人也对其家庭产生了巨大冲击,处理不好还将影响城市社会的稳定。严峻的就业形势给中国尚未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带来多方面重大挑战:首先,出口疲软影响就业。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多,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金融危机改变了发达国家民众的消费观,导致他们开始反思超前消费文化并逐步增强储蓄意识,世界经济的本土化趋势明显,这一趋势意味着资本国际流动的减少,对于目前依赖外需和外部投资较高的中国经济来说,最直接影响就是外贸和加工领域从业人员的失业问题。其次,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失业率可能长期居高不下。虽然目前世界经济已经出现复苏迹象,但基础并不稳固,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在短期内也难消除。以往历次经济危机的经验表明,即使经济增长回升,就业市场复苏,也要比经济复苏滞后2~5年。世界经合组织研究报告分析,目前的周期性失业有可能转变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比周期性失业更难恢复。
其二:金融危机使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向。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就业多样化进程,根据学者的前瞻性分析,金融风暴所引发的经济下行会打破中国原有经济格局,新的经济模式加速粉墨登场,劳动力市场也将随之作出重要调整。原来强势的很多行业会变弱,如加工生产;而原来处于弱势的很多行业有望变强,如服务业。我国相当多的传统行业和职业随着时代的变迁正在或已经消失,而新兴的行业和职业不断产生,诸如婚姻规划师、网络编辑员、动画绘制员、数字视频合成师、宠物健康护理员等等;派遣就业、临时工、季节工、自由职业者等非正规就业的比例在增加。新行业和职业的大量涌现,职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不仅对劳动力个体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也必将影响宏观经济走势。
从长期发展趋势分析,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走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由于长期狠抓计划生育工作,我国完成了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结构转变过程,已经进入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阶段,人口控制成效显著。但同时,随着人口增长速度总体放缓,我国劳动力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态势,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王广州提供的数据,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从2003年逐步下降,到2006年稍有反弹,随后一直下降,到2015年左右将接近为零。上海市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说:“30多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供给充足、储蓄率高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毋庸置疑,中国已经享受到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成果。”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这种人口结构转变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主要影响有:
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使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总量上出现了缺口,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原有格局正在逆转。2004年开始的“民工荒”现象已从沿海城市蔓延到内地甚至原来的劳动力输出大省,近两年更是愈演愈烈,那种依靠低工资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当人口红利的获利期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便是老年人口负债期。据民政部门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增至1.69亿,占总人口的12.79%,并正以年均近1000万的增幅“跑步前进”。2015年前后,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人口抚养比将停止下降并转而提高,据预测2020年我国的养老负担率将达到45%。
推动劳动力成本提高。随着劳动力供求形势的根本变化,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过去由于人口总量庞大,国内国际很多人存在着中国拥有无限劳动力供给的错觉,现在这种错觉正被明显上涨的劳动力价格击碎,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正在丧失。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提出:要将应对金融危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也是应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新变化的关键。正如经济学家蔡昉所分析:“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虽然有利于缓解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负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应对后危机时代劳动力市场新变化,既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笔者认为,当前尤需关注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注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就业。把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特别要推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注意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切实发挥中小企业消化就业主渠道的作用。
二要围绕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需求培育新就业增长点。把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面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竞争和国际市场变化的新趋势,面对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需求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在此过程中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围绕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能源产业、信息网络产业、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绿色环保产业等,进一步开拓就业空间,以增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三要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打造人力资源强国。把职业培训摆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工作力度。既要着眼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使求职者具备当前劳动力市场要求的技能,有效促进就业;又必须着眼于未来,使受训者能够适应后危机时代劳动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和发展的新趋势,提高培训的预见性、前瞻性,使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真正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四要调整开放战略,以开放转型促进就业模式转型。客观分析,我国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以后,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比较优势衰退的同时,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供给及作用正在大大增强。顺应这一趋势,我国的开放战略也应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朝着更加有利于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的方向调整。开放战略的转型使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简单加工生产方式向重视科技创新转变,有利于减轻“人口红利”衰退的负面影响,并最终将促进就业模式转型,使主要依赖劳动力数量的就业模式向更多依靠劳动力能力和素质的就业模式转变。□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尤 健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