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麻雀”到“凤凰”

——话说苏北农民工返乡热
发布时间:2011-06-11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申斯春 徐展舜    

  近年来,随着宿迁、淮安、盐城等苏北昔日劳动力输出大市用工环境逐步改善,工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纷纷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就业,形成了一股农民工返乡热潮。面对农民工返乡热潮,我们需要冷静思考,正确分析、认识民工热潮的形成过程,由此带来的问题及产生的机遇,以及如何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返乡民工的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历史记录——“麻雀”东南飞

  苏北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粮食的主产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后,苏南等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及乡镇企业,用工快速增加,在本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苏南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农村劳动力密集的苏北。而当时苏北农民的生活基本上是“两月忙种田,一月忙过年,九月是空闲”,“农闲”时大部分农民无所事事,“夏天躲阴凉,冬天晒太阳,不热不冷搓麻将”。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苏北各地政府纷纷强制性下达劳务输出指标,同时,在苏南企业优厚工资待遇吸引下,一部分农民开始到苏南等地打工。外出打工让农民尝到了赚钱的甜头,在他们的带动下,在家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逐渐形成了“千万民工下江南”的空前盛况。苏北劳动力向苏南、广东、深圳等地转移,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达到高峰,到2005年,仅宿迁市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人数就达109万人,占当时全市劳动力的47.4%

  大规模、大范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走时蛇皮袋,回来小皮箱”是外出务工人员生活的真实写照,打工者赚到了比在家种地赚得更多的钱。宿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4242元,增加到2010年的6815元,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3.3%,比2006年高21个百分点,10年间全市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翻了三番,截至2010年,宿迁市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达224亿元。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村庄“空心化”。“80后不愿回来,70后都在外,支部书记50开外,60-70等着埋”这句农村顺口溜,从侧面反映了农村“空心村”现象。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长,留在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调查显示,苏北某县共有3230个自然村落,有2472个村常住人口低于户籍人口的50%,“空心村”现象已经成为农村的一种常态。“空心村”的出现,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留守儿童教养难、农村偷窃成风等。

  二是农业“老龄化”。在家务农的实际上只剩下妇女和老人。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造成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下降,出现了农村有效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加剧了农村人才匮乏的状况。这不仅有碍于农业新技术的运用、良种的推广、土壤的改良等,而且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高效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是市场“节日化”。由于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和接纳能力不强,而镇区人口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小城镇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沿街商铺很难卖得出去,就是卖出去的,也大多出现“商铺改仓库”、“卷帘门不卷”萧条现象,真正用来做生意的商铺很少。外出打工的人员一般都积攒了一定的资金,是镇区的消费重点人群,他们平时都在外打工,往往在春节、中秋节等节假日回家探亲、结婚等,购置大量消费品,节日期间的市场销售收入往往占全年的绝大部分,从而形成了市场的“节日化”现象。

  

现实图景——“凤”还巢

  在前期劳动力外输阶段,苏北地区农民犹如一只只麻雀,不论年龄、不论技术,成群成片地“东南飞”到苏锡常、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寻找打工机会。经过多年的打拼以后,他们中的大部分积累了在外闯荡市场的经验、掌握了相关技术、获得一定的资金等,已经由当初的一只只“麻雀”蜕变成一只只“凤凰”。

  进入“十二五”期间,苏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县区逐渐产生企业“招工难”问题,于是,各地纷纷出台吸引“凤还巢”的优惠政策,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宿迁市2008年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意见》,2009年出台《市政府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实施低房价战略,引导农民进城买房;实施“两后双百”工程、“三就三百”工程、“四全工程”等,开展技能培训,2010年沭阳县举办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班82期,培训失业职工4352人、农村劳动力19630人;提高金融支持,沭阳县2010年全年共发放全民创业贴息3.13亿元。家乡的良好政策环境,引起了一股农民工返乡热潮。2010年,宿迁市全市返乡人员达8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1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3.53万人,其中本地转移10.57万人、异地转移2.98万人,连续四年实现农村劳动力内转大于外输。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