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背景下,南京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依托科教资源优势构筑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当前阶段应重点做好打基础的工作,着力打通科教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摸清科教人才资源家底。南京市人才资源总量、高层次人才数量、高端人才集聚度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全省高校有近一半在南京,在宁的部省属研究机构总数超过全省2/3,江苏98位两院院士有77位在南京,南京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全国第一……这些耳熟能详的数字说明了南京科教资源的丰富性。但认识南京科教资源仅限于这些数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下大力气对南京市目前拥有的科教资源进行细致的调查、分类与评价。例如,南京到底有哪些创新成果,有哪些技术领军人才,哪些资源能对经济起到直接驱动作用,哪些能发挥潜在作用,哪些虽然现在不发挥作用,却能长期影响某些产业发展?再比如,哪些资源对工业起作用,哪些对农业、现代服务业起作用?只有弄明白这些,南京才会对自己的科教资源做到“心中有数”,才会有的放矢地去挖掘和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才会将科教资源科学类聚以形成更强劲的合力,最大程度释放对产业提升的能量。
有的放矢,为资源和产业牵线搭桥。对科教资源梳理分类,并不是对这些资源“划成分、分等级”,而是要让他们和产业一一对接,实现“交集”,发生共振。资源和产业对接,政府重在营造环境、院校提供支撑、企业则是主体。政府应在产业和科教资源之间牵线搭桥,以人才牵动项目,一是激发本土人才的活力,让南京本地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就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就地进行创新创业;二是要以大工程引领人才集聚,让外地高端人才落户南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应探索改变对高校和人才的评价机制,在评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各种个人荣誉的时候,将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纳入重点评价内容。企业需要更主动地融入,除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也要为院所教师与学生走出校门提供机会与基地,将产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升级的需要提供给院所,只有二者之间有效互动,才能将其“联姻”真正变成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强心针。
夯实企业整合科教资源的主体地位。企业要想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先要成为整合科教资源的主体,要想成为整合科教资源的主体,关键要成为科技创新的责任主体、投入主体和利益主体。让优势企业成为整合科教资源的主体,这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首先,要提高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动力。可以通过强化企业绩效导向,让产业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部分企业享受研发投入加计抵扣政策;通过改变政府科技投入方式,把科技立项财政拨款转变成创新认定、事后抵税的方式,提升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动力。其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率先建立风险投资高地。针对若干新兴行业,可以考虑设置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向新兴产业集中。再次,强化人才集聚,鼓励企业聘用硕士、博士研究生,参照大学生村官计划,政府在编制管理、薪酬待遇上给予扶持,使科技人才更大规模进入企业、立足企业、扎根企业。
强化相关政策执行力。这几年,省和南京市先后出台了不少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出台的政策要真正发挥作用关键看落实,因此必须着力强化政府扶持科技创新诸项政策的执行力。具体考虑两个维度,一要注意政策落实的协调性,二要注意结合实际有所创新。比如,政府为鼓励创新,出台政策规定科研人员个人可以凭借专利入股,在集体股份中占一定比例,但在工商相关政策上,专利是个完整的价值,不可分割,为此专利所形成的股权归职务发明单位持有,导致个人技术股权往往不能兑现。这就是政策间缺乏协调性导致的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此外,目前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是下达项目经费,意味着直接拨钱给企业,事实上,企业最大的引导和推动力度不是政府科技投入的资金引导,而是企业所得税加计抵扣等税收积极政策,这一政策对企业来讲才是普惠制的。因此,能否将更多的经费以优惠税收奖励创新或以优惠贷款的形式下达,这样一来,政策落实有新意,拿到钱的企业有压力,科研创新的责任心也会更强。□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尤 健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