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释放创新能量,让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作为南京科教资源主要集聚地之一,江宁区在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发展创新型经济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与很多地方一样,也一定程度存在着优质资源比较分散、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实践,我们觉得要突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障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重在解决好人才、转化、合作、融资、应用五大难题。
破解人才难题:创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打造江苏“人才特区”。人才是创新之本,把人才放到科技创新“核心资源”的地位,下决心以特殊政策、特别机制、特殊模式、特优环境,更大力度引才、育才、聚才,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对科技创新创业的引领效应。我们江宁区立志建设江苏“人才特区”,通过完善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构筑包括产权激励在内的各种制度保障,聚焦海归创业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到2015年,全区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力争达到17%,引进500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新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0名,基本建立聚集高端人才的长效机制。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学大所和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技术研发中心,为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创业构筑载体,着力解决人才落户后的融资以及事业环境营造问题,促进人才与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更充分地结合,力争年内把江宁开发区创建成为南京首个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到江宁创新创业。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服务体系和综合环境,最大可能地贴近海内外人才生产生活需要,切实解决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在江宁既舒心生活又安心创业。
破解转化难题: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打造先进生产力孵化平台。不同的产业形态需要不同的发展载体,发展创新型经济则需要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创意载体,以此汇聚创新资源要素,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我区积极创新“三创”载体建设运营模式。按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拥有公共技术平台支撑、具备多功能配套体系、体现专业化服务品质”四个核心要素的标准,开展大规模的“三创”载体建设,积极运用市场手段引导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建设运营,全力打造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先进生产力平台。“十二五”期间,全区将建成各类“三创”载体10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政府主导的达50%左右。同时,按照科技综合体的标准,加强“三创”载体创新创业环境、生活设施配套建设,推动科技专业园区向科技社区转变,为科技自主研发、人才创新创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佳条件、营造更优氛围。未来五年,全区将形成数十个“环境像花园、文化像校园、生活像家园、创业成乐园”的科技社区。大力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示范载体,依托高校院所,加快建设一批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检测试验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江宁开发区、科学园、东山新市区,建设由政府主导,分别以人才创新、软件研发、科技创业为核心的3个2平方公里、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的高水平“三创”载体,以示范载体建设带动全区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上层次、上规模、上水平。
破解合作难题: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打造互动共赢的创新战略联盟。探索紧密高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新路,是把本地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机制下的媒介引导作用,与高校院所展开多领域、深层次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源泉。一是要创新合作机制。突出企业主体、高校支撑、政府引导,建立健全政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人才流动和培养机制、成果交易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构筑“创新在院校、创业在园区”的互动合作新格局。二是要搭建合作平台。结合江宁实际,重点选择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10所区内外著名高校组建政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10所省部级科研院所深化产研合作,建设一批高层次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以及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建设南大科技产业园等4个高水平大学科技园,打造一批高效率的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从成果型松散模式向实体型紧密模式转变。三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根据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需要,促进政府各类计划、种子基金、风险投资资金、贷款担保资金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成熟度好、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高转化效率和产业化水平。
破解融资难题:优化科技创新制度环境,打造科技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和科研成果,必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在这方面,首先要健全科技投融资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紧密结合,探索“专业孵化+天使投资”孵化培育模式,建立若干专业化的科技银行,为创新创业提供强劲的金融支撑。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的示范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十二五”期间,我区累计安排10亿元政府创投引导基金,争取引导社会创投基金规模达100亿元以上。其次要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发挥国资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吸引国资搭建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打造专业化的“三创”园区综合运营服务商。着力建设功能健全、高效专业、共享互通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支撑平台,不断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结合、初创期与产业化兼顾的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成立之初做保姆、发展之中做助理、成功之后做保安”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再次要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着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敢于创业、创新、创优、创意的“四尊四创”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充分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活力。
破解应用难题:推动“双自”企业加速成长上市,打造优质创新企业集群。科教人才优势转化的根本落脚点,就是看一个区域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数量多不多、质量好不好、规模大不大,企业有了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保障。培育优质的创新企业集群,必须大力扶持“双自”企业孵化成长。重点建设一批“双自”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满足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尤其要强化服务模式创新,以量身定制的形式为孵化毕业企业提供清晰明确的加速服务,促进企业尽快形成孵化—加速—上市的“三级跳”发展格局。大力强化对“双自”企业的政策资本扶持。加大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双自”企业倾斜,优先给予用地指标、项目申报、行政收费减免、财政补助等方面扶持,鼓励银行为“双自”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贷款服务,支持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向“双自”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大力推进“双自”企业加快上市,培育和建立“双自”企业上市后备梯队,开辟上市绿色通道,帮助企业解决改制、上市中碰到的难题,使更多的“双自”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十二五”期间,我区每年将扶持5家企业上市,动态培育50家上市后备企业,以此力争形成资本市场中具有高科技特色的“江宁板块”。□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尤 健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