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江苏省委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这是根据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江苏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江苏高校应该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我们认为,契合高校实际,促进产学研合作,是积极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途径。
产学研合作——高校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
积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是高等学校的重大使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要求,高等学校应勇于担当,责无旁贷。
高等学校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支主力军。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三大奖一半出自高校。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校获得各类奖项超过70%。纵观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先进国家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重要技术突破都来源于大学和科研院所。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1969年,互联网最先实现是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使生物学进入了崭新的分子生物学时代,催生出全新的基因工程产业。
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成果最终要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的幸福和安康。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富民强国的技术支撑,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实际应用,是科技创新工作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目标。鉴于此,产学研合作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内在要素
协同创新,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对产学研合作的新要求新观念。高等学校是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一分子,从来都不是一个绝缘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孤岛,它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它的课题需要社会的需求,它的成果和办学成就需要社会检验和认同。协同创新是高校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这一共识的具体要求,也是产学研合作的内在要求。
协同创新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内在要求,首先启发我们在观念理念上要树立协同合作意识。充分认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政府、社会、企业的资源优势,改变科研成果曲高和寡的弊端,改变企业发展无米之炊的困境,改变企业发展和高校科研院所两条平行线的状况,从而使各有优势的主体通过协同产生新的优势和能量。
其次,启发我们通过协同合作,把产学研合作推向深广。我们虽然在产学研合作之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相比,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还不够高,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制度化还不够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就江苏省情而言,全省70%以上的科技资源聚集在高校,其成果转化的潜力有待深挖。就高校自身而言,科研活动联手企业寻找需求的主动意识还不够强,科研活动的应用导向不很突出(江苏高校研发经费中,用于产品开发的试验发展经费占比只有1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研活动的研发方向不很贴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科研组织的建构联系松散、渠道不畅、停留表面,多数属于临时性的民间组织。面对不足,我们需要在观念理念、体制机制上增强协同,收获实效。以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为动力,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是胡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的重要创新观点。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积极使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开展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基于此,高校应增强主动意识、问题意识,主动联合,携手协同,争取有实质性的进展,涌现若干有影响的战略联盟,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当前,在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中,在南京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中心、江苏沿海科技走廊等创新基地建设中,江苏高校更应有所作为。
第三,需促进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规划引导作用的协同。在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协同下,组建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成高校、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形成产业创新的合力。在全球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江苏把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作为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主攻方向,基于在新能源、生物技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同发优势”,完全可以通过协同创新,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发展。与此同时,研发的投入也需协同,政府设置的各类专项基金应当集成联动,聚集目标,发挥政府资金的最大效益。
机制创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障
创新驱动,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机制创新。创新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程中,科技创新实质上是与发展理念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同步的。在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上,高等学校已在理念上清醒地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是大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渠道,是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有效方式。在合作导向和科研导向上,已清醒地认识到,主动服务,共享共赢,选择“政府最关心、企业最感兴趣、老百姓最需要”的科研合作方式和内容,以创新的机制和模式,寻求实质性的合作成效。以东南大学为例,为使产学研合作体顺畅运营,校方制定了“市场需求牵引、企业投入保障、首席教授负责、校企联合管理”的机制,还专门成立了校企管理委员会,由分管科技的校长做主任,给企业注入“强心剂”,初步形成了“三个圈层”的合作模式。第一圈层为与地方政府共建的区域研究院。区域研究院针对区域内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分设多个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中心,成为区域创新的综合服务平台。第二圈层为地方政府、企业和企业联盟合建的专业研究院。专业研究院以行业集聚为基础“量体裁衣”,领跑行业技术创新,如针对镇江电子企业集中的特点,建立的智联电网研究院等。第三圈层为与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体。目前这一类合作体已近50家。此外,东南大学还与江苏省内50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盟,2000余名科技人员常年服务于生产第一线。
与经济社会和企业创新的新需求相比,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在突破和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一是突破科研体制的制约。高校现有的学科、专业的设置,科研组织和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发展、企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有脱节。二是突破评价体制的制约。不少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面向应用的考评机制,影响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三是突破科技转移体系的制约。目前高校知识产权归属、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政策还不够到位,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效应不够显著,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入。
当务之急,需要从人力和物力两方面健全创新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完善科研人才的培养开放、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五大机制,重点突破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打通政策壁垒,实施“柔性引进”,促进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互通兼职渠道,选聘更多优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同时依据企业“千人计划”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让更多高校高端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二是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引导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推动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加快建设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努力建构多元、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资融资体制,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等方式,吸引境内外投资机构开展创新创业投资业务,使产学研结合有更好的物力保障。□
(作者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伟龄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