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要求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级机关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每年须结合分管工作和部门职能,深入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驻点5至7天。同时强调,开展“领导下基层”活动须轻车简从,不事先踩点,不层层陪同,不搞特殊接待,力戒形式主义,须虚心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倡导多“驻点”、不“踩点”,在今天很有必要。
驻点,即蹲点、停留或驻扎在一个地方;踩点,就是事先选点、趟路、打前站。时下一些干部下基层驻点的少、踩点的多,以致送炭的少、添花的多。领导干部驻村住户调研,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才能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洞悉群众所思、所忧、所盼,了解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要求与期盼,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凝心聚力推动工作。
为何偏爱踩点?有种观点认为,领导干部时间珍贵,下来一趟不易,调研的计划和行程的安排比较紧凑、周密,尽可能让领导到有看相的地方走一走,大家的脸面都好看。同时要确保符合领导的口味,特别注意所提供的材料质量,能够丰富调研的主题和内容。当然,踩点者有暗示,当地有布置,点上有安排,工作有准备,“点”的味道就做足了。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本意是想撇开材料和汇报,亲自到现场看看,亲身感受感受。但一经过踩点,往往听不到真话,看不到真景,摸不到真情。这也违背了调研者的初衷。一旦被踩过点的表面现象所惑,局限于被精心准备的点的认识上,就会导致获取的材料失实、形成的观点失真、作出的决策失误。
俗话说:“在你注视光明的星空时,请不要忘了屋里的蜡烛。”踩不踩点,体现干部作风;驻不驻点,关系调研效果。真心实意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就不会刻意地先踩点;而一些热衷于讲排场、造声势、拿架摆谱者,不踩点还怕显不出所需要的效果。因此,常常把精力、功夫下在踩点上,毕竟这是脸面上的事。
要求到基层驻点,就是住下来、蹲下去,沉下心来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实情况尽收眼底。尽管可能有些东西让领导看到了有些不雅,甚至脸上无光。但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调查研究,才能最客观、最全面、最真实的摸清事实情况,问题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点上住一段时间,自然会直面现实问题。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显功夫。领导干部亲临一线调研,目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点上没问题,就谈不上分析、解决问题了。时下有多少问题是在点上调研时发现的?又有多少矛盾能够及时化解在点上?“点”上景象的一派大好,不知麻痹了多少人、蒙蔽了多少干部。
我们抓工作习惯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广泛推开。但在思想认识上如果以点(指踩过的点)及面、以点带面的话,再匆忙下结论,就会面上抓问题、点上找经验,容易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做成“夹生饭”。因此,强调多驻点、不踩点益处不浅。
“要留下自己的脚印,就不要跟着别人的足迹走”。惟有不经过踩点,才有可能到没有准备的地方去,到矛盾较多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工作难以打开局面的地方去。调研赴最需要去的地方,应是工作的重点、难点所在,而这样的地方也正是亟待驻点的地方。
干部不下基层是官僚主义,下基层不了解实情、干不了实事是形式主义。驻点式的调研,易于融入群众、增进感情,才算得上实实在在的调研,才能够带动整个干部作风的转变。惟如此,民情才能及时畅达,民难才能有效解决,民智才能广泛汲取,从而促使各项工作着眼点高、着重点准、着落点实。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