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新疆,天空湛蓝,新绿绽放,令人神清气爽。记者随“19省市媒体兵团行”采访团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刚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还感受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随着采访的推进,一个充满传奇的兵团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不穿军装,没有军衔,不拿军饷。来自五湖四海的250多万人组成14个师、174个团场分布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可以说,新疆有多大,兵团就有多大。
永不移动的界碑
在北屯农十师的师部,立有一座纪念碑,上面有几个大字“永不移动的界碑”。碑中蕴含的深义让人猜想。
打开中国地图,北屯位于酷似“雄鸡”的中国版图尖尖的尾羽上。北屯寓意为兵团最北面的屯垦部队,它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北连俄罗斯,东面是蒙古国。250公里的边防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上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政府策动、胁迫我新疆伊犁、塔城地区6万多边民,携带家产和30多万头牛羊外逃。苏联边防军打开边境铁丝网,出动上百辆汽车进行接应。这就是震动一时的“伊塔事件”。根据中央指示,兵团紧急抽掉人员赶赴现场实行代耕(田)、代牧(牲畜)、代管(社会治安)任务,之后,又抽调优秀人员,在边境线上组建了团场——58个边境团场连成一线,形成了维护边界巩固国防的屏障。当时位于北屯的农十师迅速组织185团、186团赶往争议区进行护界、开垦,驻守祖国的西部边界。这里冬季狂风暴雪,夏季蚊虫肆虐。创业伊始,团场职工掘地为穴,地窝子就是他们的房(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个一人多深的大土坑,用木头拱好屋顶,盖上土),以野菜充饥,用最原始的方式耕田、修路、盖房。边境的冲突时有发生,1969年6月10日,原苏联武装军人入侵我国领土,怀有6个月身孕的孙龙珍为捍卫祖国领土,献出了年仅29岁的宝贵生命。而恶劣的气象环境也时常引发灾难。1988年4月23日,阿拉克别克河的洪峰呼啸而来,界河我方桑得克龙口被冲垮。185团的驻区被淹,洪水所到之处一片汪洋。大水冲出阿拉克别克河,沿前苏联主张的喀拉苏自然沟界河呼啸南下,如果不能制服洪水,界河就会改道,喀拉苏自然沟就会成为中国和前苏联之间新的界河,55.5平方公里的国土就可能丢失。兵团人不惜一切代价,让界河水重归故道。经过16天的国土守卫战,55.5平方公里的国土安然地躺卧在祖国的怀抱里。1997年,中、哈领土确权勘界,185团人用血汗守护的55.5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一寸不少地划给了中国。
半个多世纪来,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就这样坚守着祖国的疆土。老百姓可以走,他们有追求幸福的自由;军人也可以走,他们有服役期限,唯有兵团人不能走,因为他们肩负着屯垦戍边的重任。兵团人的家园就是要塞,庭院就是边关;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他们铸就了共和国“永不移动的界碑”。
戈壁荒漠成就伟业
在兵团的经济发展伟业中,兵团第一城石河子当属首选。
1950年春,王震将军在玛纳斯河西岸遥指眼前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坚定地说:“就在这里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人。”这是兵团人最早对城市的梦想。
石河子市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的南缘,属典型的干旱型气候,最高气温42.1℃,最低气温-41.8℃,平均年均降水量只有200多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1500多毫米。三代军垦人在这样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开垦出了我国西部最大的一片绿州。今天的石河子天蓝、地绿、水清,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因其优美的环境和独特的军垦文化而被誉为“戈壁明珠”,曾获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改善良好范例”迪拜奖。
近几年,兵团的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先后建成农一师阿拉尔市、农三师图木舒克市,北疆有农六师五家渠市,农十师北屯的建市工作也在加紧推进。
城市的发展为新型工业化进程搭建了一个平台。目前,兵团的工业化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有上市公司14家;省级以上产业聚集园区15个,其中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西部地区唯一设在非省会城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大的企业新疆天业集团已具有年产12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100万吨离子膜烧碱、200万吨电石、400万吨全电石渣法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和140万千瓦发电能力,位居全国氯碱行业第一,成为循环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典范。
兵团屯垦戍边历程中农业现代化进程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兵团在前苏联专家认为不可能植棉的新疆成功种植出棉花,成为世界最高纬度植棉区。并长期占居全国棉花单产第一的宝座。兵团在国内最先进行地膜覆盖植棉,最先应用膜下节水灌溉。
水是生命之源,水对农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兵团多数垦区位于沙漠边缘,水资源尤为匮乏。农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闯出一条节水之路。20世纪90年代,兵团在缺水团场开始大面积推广节水喷灌,几经摸索,最终将铺膜技术与引进的滴灌技术成功“嫁接”,创造出了膜下滴灌技术。新型灌溉技术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大田取消了渠道,可节约耕地5%至7%;闸阀控制灌溉,使每人管理定额成倍增长;作物生长环境得到改善,可增产20%左右。
从1999年起,兵团率先在国内实施以精准种子工程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精准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收获技术及田间作物生长与环境动态监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六大精准农业技术,播种论粒、浇水论滴、施肥论克。通过电脑操作,遥控棉花灌水和施肥;依靠GPS卫星定位系统,获得土壤采样的准确坐标;通过微机分析,对作物实施平衡施肥。精准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耕作模式,为生产带来了方便与快捷。
十年援疆辉煌开启
去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先行试点,2011年起全面实施对口援疆工作,经过10年努力,确保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会后,承担对口援建兵团12个师任务的10个省市迅速组织人员前往兵团调研磋商,谋篇布局。在本着民生优先的前提下,立足长远、立足“造血”功能培养、立足授之以渔,开启了一系列的援助项目。短短一年的时间,辽阔的大地上迸发出勃勃生机,兵团人的生活在变、观念也在变。
民生优先,职工的心暖起来。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这一次援疆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支援的重点放在民生工程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农七师129团淮安援建小区的工地,我们见到了几位当地的团场职工,他们是来看房子的。其实,工地才破土动工,还见不到什么。但是,他们说:没事就来这里看看,这是我们未来的家。脸上的喜悦让我们都倍受感染。
产业项目,发展的后劲大起来。产业带动是增强兵团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没有产业做支撑,长远发展就会乏力。因此,以有限的援建资金对兵团的优势产业推一把已成为共识。农七师131团的奶牛场管理技术相当高,只是苦于没有资金,规模一直不大。对口援建的几个单位合力注资,现在奶牛场正在扩建。团政委信心百倍的对采访团的记者说:再过一二年,我们的奶牛存栏数要达到1万头,力争进入全国奶牛企业的前列。
思想论坛,干部的观念新起来。“效果真是出人意料的好”,淮安对口援建小组组长胡锦虎这样对记者说。今年3月援建小组从上海市委党校邀请了冷鹤鸣教授和朱明毅教授在农七师就“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做专题报告,得到了农七师干部、领导的一致好评。反响之大,令胡锦虎很是意外,他说,我们要把这个论坛一直办下去。
从上世纪50、60年代的“支边”到90年代中期的干部援疆,历经数十载,援疆活动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使国家对口援建的体制机制逐渐完善。这一轮援疆是我国首次采取在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国家宏观调控,集全党之智、举全国之力加速一个边疆省区的发展,改善边疆人民的生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其支持的地域之广、涉及人口之众、资金投入之多、援助领域范围之大前所未有。我们相信:借力对口支援,实现跨越式发展,兵团的未来值得期待!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