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 历史丰碑

发布时间:2011-07-22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孙 景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在参战兵力、武器装备不占优势、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阶段有步骤有重点的逐次歼灭,以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55万余人的辉煌成果,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胜强的战争奇迹。淮海战役连同辽沈、平津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兵团,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924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根据中央军委7月间提出的“冬春夺取徐州”的计划和党中央9月会议提出的第3年的作战任务,向中央军委提出华野下一步作战的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战役方向首先攻歼淮阴、淮安之敌,尔后攻占海州和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这一建议主要着眼点是造成威胁南京之势,“迫使敌人退守江边(至少要加强津浦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调动国民党军分散摆兵,孤立津浦线,改善中原战局,为尔后南下作战创造有利条件。正如粟裕战后所说:“要进行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时机;还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供应条件”。“济南战役敌人援兵没有来,我们有必要,也有足够的力量,同敌人在江北再作大的较量”。“徐蚌地区不仅地形宽阔,通道多,适宜于大兵团运动;而且大部地区是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群众条件好”,“还可以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打蒋系的徐州集团”。对于这一真知灼见的决策建议,25日迅速得到刘伯承、陈毅、李达及中央军委同意。毛泽东在批复中说:“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同时指出,这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可以歼敌十几个旅,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分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的作战。可以看出,我军高层从战役全局出发提出并同意举行淮海战役,充分反映了他们全局在胸,高瞻远瞩。

  首歼目标的选择是淮海战役中又一重大而极为正确的决策。毛泽东曾提出首战三原则:“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的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步战略阶段”。淮海战役敌众我寡,敌密我分,选择首战目标成为战役获胜的关键。战前,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如同长蛇阵,依托陇海、津浦铁路线,每个战略要点集中一个到几个机动兵团,一处打响,四面驰援,“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使我军难于将其分割,各个歼灭。因此,首歼目标成为战役初期军事决策的关键。中央军委925日复电中,初定了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1011日,毛泽东在《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又明确规定:“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等地”。这一目标的选择,显示了中央军委对淮海战役战场情况的精辟分析及深谋远虑的作战设想。由于我军首歼目标、主要方向选得准,使我军仗越打越顺,对于整个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第二阶段的重心是歼灭黄维兵团,同时华野组成强大的“阻隔”兵团,“北阻南挡”,看住蚌埠刘汝明、李延年兵团,尔后又在追击西窜的杜聿明集团时将其合围挟住;第三阶段的重心是全线发起攻击,彻底、干净地吃掉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是根据战场形势的发展及时转换重心,并紧紧围绕重心部署兵力,从而使“吃、挟、看”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有利地控制了战场态势的发展进程,使得整个战役从取得局部优势到取得全局优势。

  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庞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充分展现了人民战争的威力。陈毅后来在总结胜利的原因时特别强调,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真正是人民的胜利。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淮海战役,它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光彩夺目的丰碑。它记载着我党我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丰功伟绩。淮海战役的伟大实践,充分反映了人民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客观规律,丰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宝库。学习淮海战役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精神,对于传承历史,教育后人,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单位:淮海战役纪念馆)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