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小平同志的嘱托

发布时间:2011-07-22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吴 权 阮君华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用30年的时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改革开放的前20年,江苏实现了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新世纪的前10年,江苏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突破4万亿元,相当于世界排名第19位。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人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更加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愈发体会到邓小平同志生前对江苏发展谆谆嘱托的分量。小平同志生前多次到江苏,仅改革开放后就分别在1983198519921994年的春天到江苏视察,并对江苏发展提出殷切期望。正是在小平同志对江苏工作的关心和指引下,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发进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奠定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1983年春,小平同志视察江苏后指出“翻两番有希望”,并开始确立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1982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使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四个月后,小平同志带着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战略思考南下考察,踏上了江苏大地,专程到苏州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苏州这个经济发达、基数较高的地区能不能实现“翻两番”,以及达到小康水平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和发展前景等问题。一路上,小平同志和苏州的干部群众一起算细账,当了解到当时苏州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已经接近人均800美元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后,他对“翻两番”这个目标有了极大的信心。苏州之行给小平同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回到北京后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这次,我经江苏到浙江,再从浙江到上海,一路上看到情况很好,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盖得很多,市场物资丰富,干部信心很足。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要有全盘的更具体的规划,做到心中有数”。他还说:“江苏从1977年到去年的6年时间,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照这样下去。再过6年,到1988年可以再翻一番。现在,苏州市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接近800美元。我问江苏的同志,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他们说:在这样的水平上,下面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可以看出,苏南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起步过程中的种种创造和探索,为小平同志郑重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提供了重要实践依据。从此“小康”这个词,就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进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时刻激励着全省人民为实现这一美好生活而奋斗。

  1985年春,小平同志到江苏视察后提出:“江苏2000年赶上台湾怎么样?”“经济建设靠人才,科技发展更要靠人才”。19845月,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有江苏的南通和连云港。此后的19852月,小平同志到苏、沪、粤三地视察,关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进一步开放问题。刚到江苏,他就问江苏领导同志:2000年赶上台湾怎么样?当时,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江苏的2.6倍,而江苏人口大致相当于台湾的3倍半。江苏领导同志在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后向小平同志如实作了汇报,并说:看来赶上台湾现在的经济总量,是可以的,人均收入水平就难说了,江苏6700多万人,台湾不到2000万人,2000年人均收入赶上台湾有困难。小平同志听后讲道:那就实事求是嘛!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等地方考察时,小平同志仔细询问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并说:经济建设靠人才,科技发展更要靠人才。一个月后,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小平同志在会上作了《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讲话,后来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小平同志这次视察江苏,对江苏向包括台湾在内的亚洲“四小龙”学习借鉴发展经验以及加快全省的科技创新步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后,江苏正式提出了“科技兴省”战略,后来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十二五”期间又进一步提升为“创新驱动”和“科技与人才兴省”战略,大大突出了科技和教育在全省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力推动了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到2010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现在江苏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台湾,约为台湾的1.4倍,而江苏与台湾的人均GDP差距也由当初的8.7倍缩小为2.4倍。

  1992年春,小平同志在听取江苏工作汇报时强调:“江苏应该发展得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些。”1992年新春伊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顾88岁的高龄开始了南方之行,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220日下午,小平同志在返京途中,特意在南京火车站停留,听取江苏工作汇报。他这次对江苏关注的是抓住机遇和加快改革开放进程。小平同志对江苏的工作表示满意,尤其当他得知江苏在1991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经济增幅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后,鼓励江苏领导同志:要抓住时机,把经济搞上去,步子可以快一点。小平同志还特别强调:“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应该发展得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些”。小平同志关于“江苏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的嘱托,使在场的江苏领导同志感受到了小平同志的殷切期望,领悟到了肩负的重大责任,成为推动江苏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这次谈话至今,无论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江苏连续19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左右。

  1994年春,小平同志再次嘱托:“现在是个机会,要很好地抓住。”1994年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小平同志又一次途经南京北上回京,这是小平同志一生中最后一次外出视察。219日下午,小平同志一行在南京车站作短暂停留并听取了江苏工作汇报。当得知1992年江苏经济比上年增长27%,超过全国平均速度15个百分点,1993年又比上年增长18.5%,提前7年实现了“翻两番”目标后,他非常高兴,语重心长地勉励江苏的领导同志:现在是个机会啊,这个机会是不多的,这个机会很难得啊!中国人这种机会有过多次,但是错过了,很可惜!你们要很好抓住。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中国人一直抬不起头来,刚要想抬头,帝国主义就来了。你们要发奋,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小平同志还指示说:你们发展经济,能快则快,不要搞快呀慢呀的争论。这是小平同志最后一次给江苏人民留下的深切嘱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小平同志对江苏工作的嘱托,紧扣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抢抓发展乡镇企业的机遇,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加快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江苏科技教育优势,进一步突出人才第一资源作用,进一步强化创新发展鲜明导向,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构筑起江苏面向新世纪科学发展的新优势。今天,重温小平同志对江苏发展的嘱托,我们深深地感到,正是有了小平同志对江苏工作的正确指引,才有了江苏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才有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灿烂前景,才有了江苏人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全省人民将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告慰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流血牺牲和巨大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不辜负小平同志生前对江苏的亲切关怀和厚望。□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经济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