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给力乡镇经济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1-07-22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徐志强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苏州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主要指的是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性质的乡镇企业实现非农业化发展,并反哺农业,从而带动苏南乡镇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苏州乡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探究其形成发展过程,苏州的“苏南模式”或者说乡镇经济发展方式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苏州乡镇企业起源发展阶段。由乡镇政府出面整合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政府主导发展乡镇集体企业,并委派能者掌管企业。这种强有力的乡镇政府公司模式推动苏州乡镇经济在全国领先发展。其弊病是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民营经济发展受到抑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乡镇企业转制和乡镇经济开发区建设阶段。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制为集体控股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接着又进行了政企分开的“二次改制”,再次改制后的这部分乡镇企业走向私有化。同时,很多乡镇自主进行开发区建设,吸引外资内资。因此第二阶段后期实际形成了乡镇私营企业与乡镇经济开发区建设并存的局面。

  以上两个阶段的发展理念是: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利用比邻上海的区位优势,由县、乡政府权力直接介入,推动发展粗放式乡镇工业,然后反哺农业,并带动乡镇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适应市场、发展环境重大变化,以“二次改制”推动乡镇企业进入私营企业发展阶段。“政府干预模式”则被部分运用于开发区建设上。

  第三阶段: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初中期开始的乡镇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发展阶段。依托第一、第二阶段完成的财力物力经验等原始积累,依然采用政府主导、推动的模式,挖掘自身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区、街区,吸引内外资投入,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这个阶段的发展理念是:紧紧依托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和水乡风情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响应文化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乡镇经济业态转型升级。

  这个阶段肇始于苏州最早的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周庄、同里、甪直在21世纪初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以及常熟沙家浜镇发展红色旅游业的示范,得益于第一、第二阶段发展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创办经济开发区的经验。2004518日,吴中区胥口镇成为“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在2005年前后,苏州不少乡镇和位于苏州城郊的一些街道不约而同地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并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随后,20066月,国家文化部命名高新区镇湖街道“苏州苏绣文化产业群”为“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去年11月,昆山周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入选“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而常熟市“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2007年就是江苏省文化厅命名的首批十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以此为标志,苏州乡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蔚然成势,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苏州一些乡镇的支柱产业,并且被苏州的一大批乡镇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而刻意发展。

  苏州乡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三种思路与方式

  近年来,苏州乡镇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镇级经济业态转型升级的极好时机,并且,在探索推进中逐渐形成了三种发展思路与方式。

  内挖外塑,深度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深度挖掘、保护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村落、街区、建筑及景观,精心打造一批充分显示水乡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态特色的馆、节和文娱活动,恢复并开发一批地方传统风味美食和农产品;因地制宜,大力开发生态观光和休闲农业,增加文化旅游的层次、种类、内容和魅力,延伸构筑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链,确立了古镇观光与乡村风情体验一体化的新模式。积极寻求古镇、古村的国家与省级认证,提升古镇、古村游的品牌效应。目前,全市已分别有10个和2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个和2个省级名镇、名村,一批位于乡镇的古迹也成为全国和省、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周庄、同里、甪直、木渎、沙溪、千灯、锦溪、沙家浜、东山、凤凰1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都已或正在成为文化旅游强镇。金庭、通安、金港、大新、浏河、双凤、巴城、张浦、淀山湖、海虞、支塘、阳澄湖等一大批乡镇,吴中区旺山村、张家港永联村、常熟蒋巷村等一批乡村,也在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水乡风情游上新招迭出,争创新亮点。近期,苏州很多乡镇整合资源,通过举办特色文化节、异地推销、合拍影视片、加大广告投入等手段,加强了特色文化旅游的对外推介促销力度,旅游业收益和影响同比有明显增长。

  内继外拓,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一手抓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推行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共赢共享的发展模式。依托、发挥本地吴门书画、工艺美术,特别是苏绣等特色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参照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管理的运作方式,制定扶持政策,优势集成,斥资打造规模化、专业化的文化产业投资孵化平台、交易市场和服务平台,把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优势。与此同时,积极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基地。目前,苏州已有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和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属于乡镇的占了大半,分别是吴中区胥口镇的“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高新区的“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镇湖“苏州苏绣文化产业群”、昆山的“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周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省级的常熟市“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近期,胥口基地正努力推动已有特色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旅游休闲、商贸物流、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融合配套,统一规划,做大做强具有本地特色的规模型、基地型文化产业。镇湖基地现有刺绣从业人员11000人,占全部劳动力的2/3,其中绣娘8000多人,3000多人从事绣品销售、设计及原料供应等,镇上1670米的绣品街汇集了320多家绣庄,还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绣品销售点,绣品远销海外几十个国家,在原产地保护、品牌塑造、研发、产销、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目前,镇湖基地正全力拓展“一街一馆一中心”的功能,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并利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刺绣之乡——镇湖生态旅游区”的牌子,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规模宏大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已建成一期并开放,上海世博会苏州馆将移建于此并永久展示。这个公园围绕“水文化”主题,深入挖掘周边乡村、古村、水乡和太湖文化特色内涵,突出水乡制茶、采摘、刺绣、雕刻、园林营造、打鱼等民间生活和民间工艺之美,举办一批主题节庆活动,打造环太湖精品高端休闲度假和文化特色游品牌,逐步扩大苏绣文化产业的集群效益。吴中区光福镇则紧紧抓住玉雕、核雕、佛雕等被评为国家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利契机,先后投资兴建了玉石工艺雕刻街、太湖佛像雕刻工艺街、福利玉石交易市场、光福玉器商城等项目,光福的雕刻工艺品已对华东市场形成了很强的辐射力。目前,由澳门呈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等投资50多亿的“中国工艺文化城”正在光福镇兴建。

  内育外引,构筑创意产业园区和服务平台。利用古镇、经济强镇的品牌优势,或者发掘创造自己的优势,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区扶持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在市场准入、税收、建设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设服务平台,按照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全资源招商、集约化开发、分阶段实施的原则、思路,全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带和集聚区。近年来,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苏州乡镇助推镇级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业态转型升级的新突破口。比较突出的有吴中区木渎镇全力打造了金枫路创新创意街区。经过35年建设,这个街区正在形成10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意载体,吸引大量相关文化企业入驻,打造融特色产业、城市商业、现代居住、轨道交通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区,建成苏州西南部商贸中心。同时启动的东创科技园是中国首个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在华东地区建立的首个市场接入中心。投入使用后将引进1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20家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将建设成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至2010年,街区内已进驻有东创科技园、金枫高新产业园等创新创意载体310家,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上缴利税近1.5亿元。吴中区光福镇以大型工艺美术街区为平台,2008年引进澳门呈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斥资50亿元开建中国工艺文化城。目前,一个具有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特征,集工艺品礼品展示、管理、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商务港已现雏形,预计10年内可形成年交易额达200亿元的大型专业市场,为全国之最。郭巷街道则在积极打造“吴中区美术设计创意产业园”。昆山周庄的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已有7个文化创意和服务业项目已启动建设,10个意向项目正陆续谈成。2009年以来,新增香港国际画院等画工厂3家,另有30多个画家工作室陆续启动装修。去年,利用对接上海世博会契机,启动了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孵化基地规划建设,周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申报成为“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沙家浜、同里、东山、金庭、甪直、木渎、周庄等乡镇则利用江南水乡风情资源和文化古迹丰富的优势,通过加大和央视等国内主要影视媒体的合作力度,联合拍摄影视剧,吸引明星、名人加盟等方式,积极打造名牌影视基地或服务平台。省级“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正在推进影视拍摄和观光旅游基地一体化建设,并已向国家广电总局申报建立沙家浜影视基地。

  苏州乡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质及意义

  如果说,第一、第二阶段,苏州乡镇穷则思变,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多少有点饥不择食、较为粗放式地发展工业经济的话,那么,在第三阶段,苏州乡镇则是在完成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把握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大势,依托并发掘自身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厚的文化资源、丰富的水乡风情资源,走上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乡镇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之路和科学发展之路。而且,这不仅是一种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传统“苏南模式”的又一次自我救赎和更新。这三个阶段一致的实质是,善于把握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积极进取,只争朝夕,及时转型,创新发展。而由于第三阶段的发展对第一、第二阶段的超越,苏州乡镇的经济发展方式乃至“苏南模式”起码正在三个方面发生着重大转型:

  一是政府由企业发展的主角转变为发展的规划服务者。在苏州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政府直接强势介入推动企业发展,政企不分。第二阶段逐渐由政企分开,转而因企业向私有化而产权明晰实现政企彻底脱钩;在开发区建设中,政府制定规划、扶持政策和提供服务的角色特点逐渐显现。到了第三阶段,苏州乡镇已普遍形成政府政策扶持、制定规划,建设硬件设施、提供配套服务以吸引企业投资,企业积极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有些乡镇在文化旅游业起步阶段,政府筹措的扶持性资本投入以股份制的方式实现,企业是自主独立的法人单位,产权明晰。

  二是企业由粗放型转向环保型可持续发展型。第一、第二阶段,苏州乡镇的企业具有高能耗、有污染的发展特点,进入第三阶段以后,乡镇和一些乡村普遍自觉地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水乡风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低碳、环保已成为乡镇文化创意产业的普遍追求与产业特征,这为“苏南模式”注入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和新活力。

  三是经济发展模式由旧式工业化转向文化经济一体化。第三阶段发展彻底改变了以往那种粗放型的旧式工业化模式,从而使苏州乡镇真正找到了一条既能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自身特点,又符合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趋势、充满自己特色和独创性的文化智力型产业发展之路。

  目前,苏州乡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势头良好、前景灿烂,但由于文化创意本身是新兴产业,大多数乡镇发展这项产业还处于探索起步推动阶段,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遭遇到四个主要瓶颈问题的制约,即分散零碎,发展不平衡;品牌定位模糊,营销不力;融资难度大,招商不力;人才紧缺,用人机制不完善。还遇到了诸如知识产权保护、资源整合度不高等方面的难题。针对这些问题,省、市,包括苏州乡镇本身亟需在四个方面加强对乡镇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导与扶持:强化政策导向,统筹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加强宣传造势,努力打造品牌。

  如果能抓住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提升其业态层次与发展水平,苏州乡镇文化创意产业将能为苏州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为“苏南模式”续写新的传奇。□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