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是推动发展的硬道理

发布时间:2011-07-22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须 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党的十七大以来,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一系列积极举措“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并将文化发展目标落脚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力量”。这从根本上体现了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定位和作用,体现了文化作为“精神家园”的意义,为我们多角度体会文化内涵,采取切实措施推进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考察,文化作为实践的产物,具有强大的能动性,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进而成为不断推动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它自身的发展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是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但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打破旧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化发展繁荣期。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时间跨度达300多年之久,地域涉及西欧各国。文艺复兴运动是在商业贸易和航海运输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后的产物。作为文化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开启了欧洲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文化充分展示了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首先是科学精神的复苏。1264年成立了牛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到了1400年间,欧洲境内便有超过50所大学,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一直到19世纪都是欧洲人的标准数学教材。阿拉伯人也传播了新的数字体系、小数点的观念和零的观念,印刷机的发明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速度。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从哥白尼到牛顿,自然科学大踏步地前进;其次,技术得到发展更新,更有效的商品与服务应运而生。制造、农耕、贸易和航海技术都得到改进与发展。由于对现实世俗生活的肯定与对利润的追求鼓励了创造和探索。到了16世纪,欧洲国家已经在许多重要科技上领先世界;第三,文艺复兴之后,西欧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世界最发达地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安格斯·麦迪逊教授曾经比较过历史经济数据,根据他的统计,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258年与西欧同为世界最高,为522美元,此时正值文艺复兴运动发轫时期,在中国为宋末元初时期。此后,136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西欧,到1644年明朝灭亡,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00美元,而西欧已经达到893美元,到1787年,西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88美元,已是中国的两倍,当时中国尚陶醉于康乾盛世中。从这些数据看,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力量,从而开启了西欧列强强国富民的发展历程。

  无独有偶,30多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大潮,启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而不断确立的,从而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奇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由此可见,文化的大发展,思想的大解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当今文化的产业属性凸显,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文化在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高附加值特征、强融合性特征和绿色环保的特征,已经使之本身成为经济的组成部分。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历史、传统、民族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文化是重要的保障力量。文化渗透在社会信念、道德、法律、制度等多个层面,发挥着“软实力”的作用。

  杜维明教授在《新加坡的挑战》一书中,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对社会构建的重要性。新加坡在建国后短短10多年里,将一个脏、乱、落后的殖民地建设成为市容整洁美丽、社会秩序井然,人民有礼守法、官吏廉洁高效,人民积极向上的国家,文化的作用功不可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培养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弘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实现其宏伟经济目标的同时,在国民精神建设方面着力宣传共同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把这一做法视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中国乡村的农业社会,而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的现代工商社会,儒学必须现代化才能与新加坡的现实相协调。新加坡在亚洲国家中不仅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成就闻名,而且其良好社会秩序令人瞩目。新加坡长期以来不仅一直把官员廉洁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长年坚持不懈地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一,政府十分看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导官员和人民要团结,克己奉公,为国为民,尊老爱幼等,使新加坡成为东方文明的礼仪之邦。其二,政府要求其公职人员以东方伦理道德陶冶品德和情操,带头廉洁奉公,反对特权和谋取私利,特别要求国家高级官员树立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以自己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其三,政府每年都要发动各种形式的文明活动,人人都要学习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通过这些形式培育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也为造就一个廉洁的道德氛围提供了良好环境。新加坡给我们的启示,正是文化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谋求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正是当代文化内含的重要价值指向。对全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高度关注,满足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功能。

  年初的利比亚内乱,中国政府首次调派中国军舰前往地中海警戒护航,3.5万中国侨民全部安全撤离。这次撤侨行动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幸福感,获得了全世界的好评,展示了国家形象,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最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儒家的“仁”,强调的就是人本主义的文化观念。《论语》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展示和流露出来的人文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人性光辉的一笔。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是继承了优秀文化传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潮流而形成的重要政治理念,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力量,具有崭新的内涵和重要价值。

  以人为本,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首先强调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正确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追求,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努力提升国民素质;其次,尊重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和谐民主的政治机制,创造自由发展的政策条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提升社会发展的质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再次,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转型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增强生活的幸福感。□

(作者单位: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