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是干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有何积极效应,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就此选择涟水县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以集中座谈及实地走访的调查方法,力求了解真实情况,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积极效应
涟水县共有142名大学生“村官”(其中女“村官”57人),学历均为本科。目前任职的有127人,分布在127个村,15人考上公务员或其他单位。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比较快地适应了农村的新环境,在服务农村、组织指导发展生产和解决农村具体问题的实践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被喻为“农村的一场‘及时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产生了许多积极的效应。
(一)为农村优秀青年回流提供了现实途径
伴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不得不由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来担当,以至于在农村几乎找不到年轻人来担任村干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给大学生“村官”以一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激励保障政策,为农村优秀青年回流农村,用所学知识回报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条现实途径。据问卷调查统计及对部分“村官”的访谈显示,55%的“村官”对“村官”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热情,认为投身农村、服务农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这项工作很崇高。访谈中,有不少出生于苏北农村的“村官”表示,愿意回到农村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有效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
大学生“村官”年龄都在30岁以下,年轻、敢闯敢冒、充满活力,有新观念、新思想,能够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以“村官”王波为例,他钻研科学饲养法,租借闲置校舍进行奶牛养殖,大大调动了村民的养殖积极性,全村养殖大户由原来的12户迅速增加到36户。他牵头组织成立了“金牛养殖协会”,并将数十户会员根据各自特长分成养殖、防疫、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他还先后组织团员青年对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进行多方位的服务,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组织青年村组干部、养殖大户帮扶贫困户10户,当年10户贫困户即全部脱贫;成立技术指导小组,邀请县农技部门、县畜牧兽医站、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担当村技术指导员,推动了村农业、养殖业的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了阵阵新风,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活力。
(三)引领农村逐步走出传统生产模式
涟水县70%以上的“村官”都有一定的创业项目,大学生“村官”在积极引领农民种好田的同时,努力走多元化的致富道路,通过乡村企业等新的方式带动村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村官”创业基地的实地调查发现,“村官”们创办的企业类型十分丰富,包括服装加工、木刷制造、萝卜干腌制、塑料制造、西瓜种植等等。“带头富,带领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给大学生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充分挖掘了大学生“村官”的潜能、推动了农村生产和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充分锻炼了大学生“村官”
随着由学生向“村官”身份角色的转换,大学生“村官”们对村情民意的认识逐步从局部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他们均能准确地回答出其所在村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人口数量、人均年收入等基本村情概况,能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这说明大学生“村官”们能够了解村情民意,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和较强的岗位责任意识。通过一两年农村工作的艰苦锻炼,涟水县的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已由最初对农村工作的仿徨、不知所措,到逐步增强信心,再到工作小有成绩,正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二、大学生“村官”任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短时间内难以搭建与农民的信任桥梁
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虽然大部分来自农村,但是由于他们一直在学校读书,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几年的大学学习和城市生活,已经养成了他们城市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其行为举止、语言风格乃至生活习惯都与本地农民相去甚远,在短时间内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生活。调查显示,大多数乡镇领导和村干部都认为没有2—3年时间,大学生“村官”是难以真正融入农村的。农民与大学生“村官”之间的隔阂对“村官”真正融入农村带来了很大阻力。因而,大学生“村官”要搭建起与农民之间信任的桥梁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努力。
(二)大学生“村官”专业能力与农村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
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显示,有相当部分的“村官”表示自身的知识结构还未能完全满足农村工作的需要。扎根农村不仅需要熟悉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还要具备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具备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带领农民致富,不仅需要透彻了解所经营的行业项目,更要懂得如何对生产项目进行科学化管理。
(三)大学生“村官”扎根意识淡漠,存在择业过渡现象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大学生“村官”的聘任期为三年,期满后都将面临重新选择的问题。调查发现,在面对“‘村官’期满后,下一步计划”这一问题时,43%的“村官”选择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42%的“村官”选择自主创业或是学习深造,仅有1%的“村官”选择留任。面对“如果期满后继续留任农村,是因为?”这一问题时,64%的人选择希望通过担任“村官”获得更多基层工作经验,为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干部队伍打基础。真正愿意扎根农村,有心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大学生并不占多数。
三、大学生“村官”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系统协调的大学生“村官”培育选拔机制
立足农村实际,优先选聘具有农林牧渔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结合当地农村资源条件和农村工作实际需要,选择与农村工作关联度较高的专业,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选拔作用,激励大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建功立业。开展农村形势教育,帮助有志当“村官”的大学生尽快熟悉农村情况,增强到农村工作的信心。开展农村实践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农村调查研究和学习交流,为其今后在农村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村官”培训机制
首先,抓好岗前培训教育,举办培训班,聘请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或专家授课,为大学生“村官”入村工作奠定基础。其次,开展多层次的岗位培训,建立村级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县直局委领导帮扶和县级领导联系的制度,进行政策指导、工作引导、项目帮扶和方法帮教,使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能力,培养大学生“村官”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他们在农村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建立扎实有效的大学生“村官”保障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选拔录用的大学生“村官”任职三年以上、被考核确定为优秀的,可适当提高生活补贴标准或给予适当奖励,上项目时优先提供资金,发展党员时优先培养,招录公务员时优先录用,提拔时优先考虑。对大学生“村官”带领群众创办企业和各种经济实体的,有关部门应在选定项目、协调资金、提供技术、传递信息等方面提供方便,给予大力支持。各高校也应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交流、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帮助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信心。
(四)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村官”稳定流动机制
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稳定和分流机制,把“流得动”和“留得住”紧密结合起来,将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真正流动起来,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愿意留下来的,并且有能力、有激情,群众又认可的,当地政府要积极续签;进一步解决其在工作与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在待遇上高看一眼,明确其发展路径,为其创业保驾护航。对于成绩显著、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突出的,要敢于破格提拔,将其充实到基层政府的领导岗位,让其尽展才学,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其他想转业者,要在当地各个系统中寻找适合其发展和施展才能的岗位,让其能安居乐业,为本地经济发展发光发热。□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09级人力资源管理系学生)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