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剪影

以苏州市沧浪区南门街道为例
发布时间:2011-07-22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社     作者:中共苏州市沧浪区委宣传部    

  面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课题,苏州市提出了以构建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的社区治理体系、规范的社会组织体系、有序的公共安全体系、坚强的组织建设体系等“六大体系”为主要特色的解题策略。在具体实践中,沧浪区南门街道注重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与作用助推这六大体系的建构,摸索出了一条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机融合与相得益彰的破题之法。

  志愿精神激活社会组织

  每天早上8点多,南门街道竹辉社区一群楼嫂们的身影就出现在小区的各个楼道里。众所周知,公共楼道乱堆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区管理的难题。为创建文明城市,更为社区居民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竹辉社区的20位“幸福联盟“志愿者主动请缨,向楼道卫生这一“老大难”问题发起攻坚战。由于他们都是女性,居民们就亲切地将她们唤作楼嫂。如今,在楼嫂们的积极行动下,不仅小区内楼道的卫生面貌焕然一新,更有许多居民深受感召自觉参加到维护公共环境的志愿队伍之中。

  事实上,“楼嫂”作为南门街道幸福联盟志愿者队伍的代表,在以实际行动彰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同时,更以文明使者的身份播撒着社会和谐的种子。在倡导社会管理创新的今天,以志愿者为代表的社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这是因为,类似志愿精神这样的精神文明内涵,其根本任务在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提升人的道德觉悟。而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同样在于服务人、满足人与发展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在价值层面的殊途同归决定了两者之间的融合互利、相得益彰的可能。因而,在实践中,鼓励组建、发展志愿者队伍,以志愿精神激活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发挥其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便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双剑合壁诠释、实践、彰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有效途径。

  参与意识成就精细管理

  倘若你选择在一场大雨之后步入南门街道的道前社区,那么街巷内的整洁情况必将出乎你的意料:路面少见枯枝落叶,一些墙角的几角旮旯处也鲜有野草丛生,小巷两旁的大院门前摆放着的垃圾筐被贴上了“蓝”、“黄”、“橙”、“红”、“黑”五色标签······如此洁净的环境,其实是群众智慧与公众参与的结果。2010年为有效破解古城街巷保洁的顽疾,道前社区在居民的建议下,开始尝试“五色管理法”。他们将社区的21座垃圾房分组编号,以“蓝”、“黄”、“橙”、“红”、“黑”五种颜色代表卫生状况,“蓝色”为最佳,“黑色”为最差。每天,只要看到贴着“蓝色”标签,居民就知道该垃圾房无臭、无液体外溢,周边整洁,垃圾房无破损;若贴“黑色”标签则相反,表示该垃圾房十分脏乱、必须立即整改等。为鼓励公众参与,街道还将联系电话制作成卡,分发到居民手中,使居民成为义务管理员。“五色法”运行后,不仅街巷卫生问题得到了立竿见影的解决,而且居民参与社区卫生管理的热情也大大提升。而随着道前社区“五色法”的成功,一系列衍生的“五色管理法”在南门街道纷纷涌现,如吉庆社区开展了“五色养老法”、道前社区推出了“五色便民服务法”等等。

  作为社会管理的一个创新之举,“五色管理法”的出现无疑令人鼓舞。这不仅是因为,它的运行成功预示着我们基层社区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更趋精细化,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更因为,它较好的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展现了公众积极有序参与成就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图景。由此可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加突出公众参与意识的培育,无疑必将更好地夯实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基础。

  民主自治革新社区治理

  最近,养蚕里第一社区的民警老邱利用养一社区网的“居民求助栏目”开出了一个“网上警务室”,凡是社区里的涉警之事都可以通过这个网上警务室直接向他咨询倾诉。事实上,不仅仅是“网上警务室”,在南门街道一直以来都有一张通达民意的“自治管理网”。这张“自治管理网”在早先是由社区居委会广泛开展的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民主评议会这“四会”制度架构而成,近些年来又与时俱进地增添了“社区网”平台。但无论是“四会”制度,还是“社区网”直通平民百姓,令社区成员对社区工作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其宗旨都是使每个社区工作者都能知民情、办民事、讲民主。据了解,依托这一“自治管理网”,仅今年第一季度南门街道便成功为辖区百姓排忧解难37起。

  社区自治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民主自治的精神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因此,南门街道开通居民“自治管理网”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搭建信息化的、便捷的民意沟通交流平台,方便了社区各利益相关者通过民主协商合作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如此,一方面可以使社区进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良性发展渠道,另一方面又能使社区居民在共治共享家园中收获归属感提升幸福度,可谓是创新社会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赢。

  文化活动充实公共服务

  午后,时有悠扬的戏曲声从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况公祠内传扬出来。这座位于南门街道西美社区的古建筑,原本是纪念明代清官况钟的专祠,在2002年经沧浪区政府修缮后,现已为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其内民间收藏馆、画家工作室、居民茶室一应俱全,每天评弹、沪剧、京剧、越剧等各种戏曲荟萃,成为广大市民享受传统曲艺的聚会平台。而在南门街道的另一个社区——竹辉社区则有另一番光景:琴、棋、书、画等各类家庭兴趣小组活动月月都有;收藏、书画、盆景、篆刻、根雕等特色文化家庭评选年年都搞;“居民大课堂”内,歌咏、木兰拳操、剪纸、交际舞、文学艺术老年电脑技能培训等特色文化培育项目日日都在开展。据了解,为满足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南门街道的30多支特色文化团队仅在去年一年就奉献了22场次的精品文化活动。

  文化始终是精神家园的润滑剂。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设施齐全、文化氛围浓郁、文化活动兴盛的地区,势必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社会管理有序的地区。在“文化沧浪”建设的过程中,南门街道始终坚持面向辖区居民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滋润了居民的精神家园,更充实了公共服务的内涵,创新了社会管理的境界。

  苏州市沧浪区南门街道的实践与探索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在“以人为本”的共同价值取向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在操作层面是完全有可能实现有机融合的。只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启迪人的角色认同,凸显人的社会责任,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必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执笔:倪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