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一)
“十一五”以来,我省全面落实民生“五有”要求,扎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加快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资助体系趋于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试点全面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设施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基本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内容日趋丰富。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为例,近年来,我省按照不低于人均15元标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03-2007年全省各级政府累计投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31.3亿元,2009年全省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般预算支出达198.21亿元。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8%。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77%的县(市、区)、83.9%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9%以上,基本形成“15分钟健康圈”。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显著改善。全省国家级农村儿童文化园、一级文化馆、一级图书馆总数均名列全国第一,全省7295个行政村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低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个全覆盖”。
但是,我省基本公共服务仍然存在着供给不足、公平性有待改善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个不足、三个失衡”:一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二是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失衡,农村基本公共建设亟需加强。三是群体间公共服务失衡,弱势群体的服务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投入失衡,实施重点尚缺乏明确的统筹部署。
(二)
“十二五”期间,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结果大致均等、促进公平正义的要求,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策支撑、加大财政投入,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践中,要把握“四条原则”、突出“六个重点”:
——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充分参与”的要求,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全社会共建共享。
——水平适度、逐步提高,优先保证基本民生服务的供给,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求与地方财力可能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公平为先、兼顾效率,加强相关制度设计,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起点公平、维护过程公平、促进结果公平。
——统筹布局、覆盖全民,着力加强城乡基层服务网络的合理布局和建设,使基本公共服务能够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重点之一: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发展。一是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二是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三是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积极发展社会培训,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重点之二:不断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一是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发展智力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不断拓展就业空间。二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积极落实有利于公共就业服务长期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三是帮助重点人群就业。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形成及时有效帮助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四是加强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建立以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农民求职登记制度、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和农民创业服务制度。
重点之三:全面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投入,优先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努力消除“以药补医”,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街道为单位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骨干、乡村卫生院(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合理确定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实行基本药物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采购价格和统一配送,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重点之四: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水平,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发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医疗、重残、临时生活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
重点之五:更高水平地发展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产品。着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提供更多更好面向社区、乡村、学校、军营和家庭的公共文化产品。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普及县乡村“两馆一站一室”和农家书屋,健全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打造都市“15分钟文化圈”。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加快发展手机报、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等新型文化业态。四是建立惠及全省居民的全民健身体系。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五个一”工程建设。
重点之六: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基本解决无力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租住困难。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实现全省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及低收入无房家庭申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应保尽保”。改善困难群体住房条件。基本完成城市危旧房(棚户区)改造任务,实施国有工矿区、林区、垦区、盐区危旧房(棚户区)改造。
(三)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完善相关配套保障措施。
强化规划引领机制。抓紧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专项规划,着力解决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口径不统一、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努力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三个差距”。
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大力调整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同时,大力增强欠发达地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保障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创新服务供给模式。积极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多样化供给形式,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等形式,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建立激励约束兼顾、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
(作者系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