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江阴高新区从一般的经济开发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的五年,是由开放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江阴高新区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题,确立起“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的总体目标,把科技创新列为战略核心,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发展为方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五年的努力,江阴高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提出并率先实现了开发区的转型升级。
转型发展之辩
苏南的工业发展经过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时期,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工业园区时期和产业聚集发展的产业园区时期。这三个发展时期尽管形式不同,但本质却是一致的:都是从事加工工业的“工场”,只是充当了一个“打工仔”的角色。如果我们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发展只能是粗放的,只能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最终是没有出路。高新区要科学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不能满足于走加工工业这条老路,高新区转型升级的任务就历史性地落到了我们的头上。
高新区向哪个方向转型?向哪个层面升级?我们瞄准了美国的硅谷。硅谷无疑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开发区。前几年,在我国也星星点点有几处称为中国的硅谷,有美国人因此而跑出来说,硅谷是不可复制的。确实,硅谷有它的独特性,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特别是江阴高新区,不少的资源禀赋远逊于硅谷,但是,硅谷的发展思路,它以高科技为方向,以研发为中心,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以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是完全可以“拿来”的。走科技创新之路,实现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高新化,实现产业升级就成了我们努力的方向。
实践证明,我们努力实现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第一,我们选准了时机。原先的江阴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奋斗,已经拥有一批可以展翅高飞的龙头企业,整个高新区已经有一个成熟的产业基础、雄厚的企业资本和正在集聚的新兴产业中小公司群。高新区已经有了一个转型的基础,高新区也只有转型升级才能给这些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正在统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以往的发展思路必然受制于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第二,金融危机给高新区新的发展思路以很好的检验。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江阴高新区却能做到抓住市场重新“洗牌”的机遇逆势而上,决定性因素就是由于我们适时转型,把创新发展放在首位。
转型发展之策
从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们的方针是“双引”:引进“财”智、引导发展。
引进“财”智
衡量创新型开发区最显著的标志是其研发能力有多强,每年有多少领先世界的产品问世。江阴自身并没有可依凭的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似乎是我们的弱项。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将弱项变成强项。引进“财”智是我们的法宝。
引进领军人才,发展创新型龙头企业。“十一五”之初,我们就积极推进“借智借力、借力发展”,“以人引项、以项带群”战略,加快实施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大力吸引高科技人才。江阴尽管排在全国“百强县”之首,但要吸引顶尖人才来这里发展还是一件难事。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分析认为,危机必然导致一些高科技人员的失业,这正是我们大力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极佳时机。当许多人忙于应对危机时,我们忙于吸引人才。当时,我们在美国旧金山、加拿大多伦多等地设立了3家专门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驿站”,收获颇丰。近年来,高新区累计引进“530”项目93个,引进海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200多位,其中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7人入选省“双创”人才。
建设产学研平台,高新区变成大的研发中心。许多开发区都在热衷于搞产业园区,以为这就是集聚发展,这其实是误解。产业集聚在本质上是创新因素的集聚。硅谷之所以吸引大批高科技人才和企业在那里集聚,是因为那里的研发走在世界前列,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的吸引作用,高科技人才和企业能够从这里得到最新的知识、信息和发展思路。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园区是没有集聚效应的。建设产学研平台,让高新区变成一个大的研发中心,形成集聚效应,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十一五”以来,我们着力建设产学研平台、公共研发平台和企业的研发中心。高新区以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为依托,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均已在高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成立了香港理工大学江阴研究院、中科院化学所江阴人才技术合作基地等产学研平台。
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我们的方针就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人和职业经理人,与科技领军团队开展密切合作,形成“科学家+创业家+金融家”发展模式,促进创新型企业快速壮大。近年来,我们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品牌效应好、管理能力强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团队,发展壮大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顺利获批成立了总投资达3亿元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科技分支机构和科技保险建设,建立完善“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到2011年底,全区各类基金总量要突破30亿元。同时,我们正在完善科技金融投入体系,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投入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鼓励上市企业增发股票、并购重组,推进“310”上市计划,确保三年内新增10家上市公司。
引导发展
激励政策为基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设立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科技专项,设立产学研专项经费,以支持企业引进高校科研成果,奖励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和产学研工作先进个人。修订完善了高新区《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奖励力度,重奖各类科技项目和有功科技人员及单位,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创新政策为驱动。创新型企业和企业的创新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协助解决。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抵押体系,加快建立切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投融资体系,推动企业裂变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主体意识,突出专利、标准和品牌等自主知识产权,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大专利申报力度,在技术研发和新品开发方面舍得投入,在核心技术和高端产业方面敢于投入,在制定标准、打造品牌和现代经营方面善于投入。健全完善研发孵化、科技加速、产学研、投融资、公共服务等五大平台,构建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立开放包容的投资发展环境,重点深化“新九通一平”的发展机制,把高新区建设成为“科技创业家摇篮”。
个性化政策为抓手。引智与引资最大的区别是,“智”是无形的资产,而且是投资人主要的财产,每个投资人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只是带着图纸来的和产品已经进入中试阶段的,对政策的要求就完全不一样。我们必须以专业的视角和战略的眼光,根据不同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近几年来,江阴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为总体目标,以加快转型发展为第一要务,完成了从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向功能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初步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39%提高到了目前的52%。全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深刻转变。一方面,建设了一批“特别适宜创新成长,特别能够裂变成功”的发展平台,全力构建了“研发孵化→科技加速→产业化”的成长路线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引种子、建苗圃”向“育森林”推进,涌现了力博医药、汉德天坤、迈康升华、宏图动画等一批优质企业。另一方面,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主导产业齐头并进,培育形成了年销售超百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入选中国500强企业2家,拥有上市企业6家。我们必须坚持首创精神,创新思维谋划转型发展,率先抢机遇,率先求突破,真正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根本转型,实现从工业园区向现代化科技新城的历史跨越。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