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隆重纪念建党90周年,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党的历史进行深入学习。杨主任,您是研究中共党史的专家,请您谈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及其历史贡献和基本经验。
杨胜群:今天我们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首先会说到她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曾经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90年的历史,充分印证了毛泽东的这一论断。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起就有着中国以往任何政党所不曾有过的鲜明特点,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全新的东西。第一,她旗帜鲜明地以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第二,她走向社会底层,坚决发动并依靠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民众,将民众作为推动党的事业前进的力量源泉。第三,她明确要把党建成由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坚强有力的政党,成为领导革命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就是以这样的崭新面貌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
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只有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去考察党的历史,才能给予充分揭示和评价。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做的种种努力和工作,概括起来,就是领导人民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干成“三件大事”,实现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转变”。“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三件大事”:一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二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三次历史性转变”: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二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三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共产党90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的专家指出,最基本的经验有三条:一是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胜利并在革命胜利后长期执政,关键就在于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二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什么时候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做得好,党的事业就发展、就胜利前进;什么时候脱离群众,办了不利于人民的事情,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党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任,首先要把自身建设好,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党。
记者: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您对此如何解读?
杨胜群:前面讲到,党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干成“三件大事”,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都取决于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地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为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二个“30年”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继续延伸,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同时酝酿。第三个“30年”是从1978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命题,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历史课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得以传播,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更难的还是将它中国化,使它真正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的理论文化。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但是不把它中国化,不把它变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救不了中国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照搬马列主义本本,是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的。这已有很多的历史事实证明。总结血的教训,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略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含着一个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互为前提和基础。中国化、大众化取决于时代化;时代化又蕴涵于、体现于中国化、大众化。同时,三者又相互区别,它们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强调的侧重面不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相结合,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回答时代发展对理论的诉求;使马克思主义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引领时代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以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要注重这样三点:一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以大众关切的问题为中心进行理论传播与创新;二是,要真正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吸取思想营养和理论元素;三是,要创造适合人民大众的语言表达体系。
记者: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也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和不断发展先进性的历史。请您谈谈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经验?
杨胜群: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的党”的总目标,并且形成了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这样一个总目标、总体布局一直延续到建国后。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经历了一个由探索到基本确立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经历了由“三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到“四位一体”(即三个建设再加上制度建设)再到“五位一体”(即四个建设再加上反腐倡廉建设)的发展完善过程。这一过程,集中反映了全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认识深化的新成果。
具体来说,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取得的基本经验主要是:第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结合起来;第二,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党的思想建设同贯彻执行党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第三,将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同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结合起来;第四,将党的思想建设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有的学者概括,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经验:一是,坚持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在推进党的中心任务过程中实现党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二是,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三是,不断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四是,不断改革创新组织建设的方法,不断推进组织建设科学化;五是,把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组织建设的主线,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记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坚强有力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请您简要谈谈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推进民族复兴的卓越贡献。
杨胜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贡献,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列强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从这样一个起点和基础上实现民族复兴,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民族的独立。同时,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与半封建性质是纠结在一起的,各种改良、变法和革新,不仅没有结束封建制度,而且还引来了一个官僚资本主义。一个人民遭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的国家,一个人民没有任何民主和权力的国家,怎么能够实现振兴?毛泽东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要“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要“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翻身”。前一个大翻身,就是指民族独立,后一个大翻身就是指人民解放。这两个大翻身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实现了,这无疑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最大前提。
第二,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问题。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交替出现。近代以来,由于积贫积弱,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降到了最低点。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大陆地区的统一。新中国实现的国家统一,同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统一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人民当家做主人的统一,是以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政治保障的统一,是建立在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关系基础上的统一。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创造了民族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
第三,解决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问题。民族复兴的核心,是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毛泽东对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积极推进的土地改革,不仅直接解救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苦农民,更重要的是把农村的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来讲,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毛泽东确立了从农业大国这个基本国情出发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方针,并领导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
第一,解决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路的问题。中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走上了一条错误的发展道路。邓小平以他的经验和胆识,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并命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也就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第二,解决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问题。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步骤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表,使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第一次有了科学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战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战略,是一个体现和激发中华民族追赶先进的雄心壮志的战略。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就是按照这个战略设计往前走的。
第三,解决历史遗留的国家完全统一和为民族的生存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的问题。收回香港、澳门,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特别的意义。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最终截掉了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留在中国领土上的尾巴,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实现民族的复兴,还要为民族的生存、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进一步确定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应对国际局势变化的“十六字”战略,努力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中国改革开放和和平发展的新形象。这样,使中国赢得并把握了几十年和平建设的时间。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大,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拓奋进,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初步建立起了这种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包括科教兴国、实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一系列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在胜利完成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小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阶段,中国国力得到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中国社会保持了安定团结,中国的国际影响显著扩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快速发展态势,充分利用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迅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和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使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和保持港澳地区的繁荣发展,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推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特别是,领导人民战胜各种大的自然灾害,成功应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并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切,昭示着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