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1-08-23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芮黎明    

  

  从需求、模式、发展环境三方面促成“凤凰涅槃”

  培育市场需求,规划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当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国内需求升级引起的内源推动型产业升级,主要是国际市场竞争诱发下政府推动型产业跨越;越是如此,越是需要通过市场需求培育,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基石。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民生幸福,围绕社会民生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组织实施惠及民生的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首先可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出路。一项产业的催生与壮大与该项产业的市场收益密切相关,只有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收益才可能发生,新的产业分工才能确立,应该说13亿人的民生市场可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可以有效克服前一轮“外向经济”发展中“出口导向”的不可持续问题。例如,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市场90%在国外,由于欧洲国家新能源政策扶持力度下滑或随着时间推移递减,市场需求可能收缩,产业发展空间将受到限制,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开拓国内市场,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克服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再次,可以克服经济发展与民生脱节社会问题凸显之弱,形成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新要求的客观能力,以民生需求奠定产业基础,解决制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

  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所谓商业模式,是企业组织在兼顾顾客价值创造与自身价值获取时,所采用的基本固化的方法体系。企业也好、产业也好,盈利是硬道理,如何为市场创造价值,也为自身赢得价值,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揭示中国制造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的微笑曲线,为许多人熟知,大量产品出口海外,消耗了资源留下了污染,只赚取最为微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利润,事情的另一面是资源、环境、劳动的“低成本运作”优势锐减,成本上升盈利不再,战略性新兴产业绝不能走上一轮招商引资的老路,要以全新的商业模式紧盯市场,瞄准客户,在国家“七大”产业的框架内,依据产业发展基础围绕经济转型,从若干领域中选择若干重点方向,作为现阶段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此中,还要特别处理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转型不是过去和未来的断层,是发展过程的扬弃。围绕经济转型明确产业选择依据,就要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发挥优势特长,选择符合国家战略需求,适合地方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因为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的支撑。二是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应用是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相关联,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就是二者联姻。传统产业并不等同于落后产业,通过技术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传统产业也可以转变成为新兴产业、现代产业。由此既可以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还可以避免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腾笼换鸟”带来的阶段性产出空白。既有利于原有产业的提级升效,也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完整,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优化发展环境,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优势。一是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企业作为产业的微观基础,追求利润的本性,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能够使其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具有结合科技要素、工程要素、资金要素、市场要素,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及社会化配套能力。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基础,切实加强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鼓励企业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并形成产业链发展的工程化、系统集成技术能力;以要素集聚为手段,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产业区域集聚,支持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发展成为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二是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承担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责任:国际化视野、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环境状况、民生需求保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依据。承担起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的责任:增强新兴产业的替代性,着力弥补产业化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针对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形成相对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优势;通过政府采购、扩大公共需求等途径帮助开拓新市场,将需求潜力转化为拉动产业发展的动力。承担起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责任: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形成民、产、学、政共同参与政策实施的开放性组织管理模式,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等各方面的联合协作,引导市场对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有效配置,最大程度创造和实现产业商业价值。□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