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功劳苦劳疲劳

发布时间:2011-09-20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陆彩鸣    

  时下,一些干部在自我评价时常说:“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一旦得不到组织的提拔重用,往往牢骚满腹、消极懈怠,甚至走上歧途。这既反映出一些干部浮躁的心态,也暴露出他们党性修养的不足。今年是省市县乡党委集中换届之年。换届是对各级干部的考验,是检验干部党性修养的“试金石”。各级干部要正确看待个人的功劳、苦劳、疲劳,坦然面对个人进退得失,不计较、不攀比,经受住荣誉和地位的考验。

  正确看待功劳,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有功劳时不伸手。注重实绩,凭实绩使用干部,是干部选拔任用的一个重要原则。衡量一个干部有没有功劳、有多大的功劳,就要看其实绩的大小、多少。倘若实绩突出,那么其功劳必然就大,反之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一个干部只有苦劳、疲劳,却没有多少功劳可言,那么就谈不上实绩突出,也就难以得到群众和组织认可。但是,“有功劳”决不能成为个人私欲膨胀、向组织上伸手要官的砝码。一个干部的“功劳”,固然有个人的主观努力,但也与客观条件以及他人的支持和配合密不可分。因此,各级干部要正确看待功劳,不居功自傲,不争功诿过,用实实在在的业绩、为人称道的功劳,接受群众评判和组织考量。

  正确看待苦劳,就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做到有苦劳时不计较。“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功劳与苦劳是有机联系的。有功劳,必然有苦劳。如果说功劳是努力付出的结果,那么得到这个结果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苦劳。对于一个干部来说,要想有功劳,就必须踏实工作,埋头苦干,而不能畏苦怕难,拈轻怕重。有的人一心想着功劳,却不愿付出苦劳,其结果必然是枉费心机,徒劳无功。一个干部只有把事业放在心中,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舍得吃苦、不怕吃苦,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才能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将苦劳变为功劳。因此,各级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把多吃苦、能吃苦作为对自己意志和品质的磨练,在甘于吃苦、埋头苦干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功劳。

  正确看待疲劳,就要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做到有疲劳时不抱怨。一个优秀的干部,对待工作往往充满热情和激情,他们热爱工作,勤勉敬业,不考虑个人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关心个人进退,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以致身心疲惫。这样的疲劳,是“苦劳+功劳”的结果,应该加以肯定。如果一个干部工作上没有热情和激情,又缺乏不怕吃苦的作风,考虑的是个人进退留转,计较的是个人名利得失,那么就不会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工作上,就会既无功劳,也无苦劳,只能聊以疲劳自慰或抱怨组织。这样的状况,是应当注意防止和避免的。因此,各级干部要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工作上,以蓬勃的热情和旺盛的激情对待工作,经常想想自己做了多少工作、工作中还有哪些不足、还有哪些工作没有做好,在勤奋工作、埋头干事中将苦劳转化为功劳,忘却疲劳。

  一方面,各级干部要正确对待功劳、苦劳、疲劳,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自觉做到有功劳时不伸手,有苦劳时不计较,有疲劳时不抱怨;另一方面,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也要主动关心各级干部,实事求是地对干部的功劳、苦劳和疲劳作出正确的评价,对有功劳的干部要予以奖励和提拔,对有苦劳的干部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对有疲劳的干部要尽量提供休养和调节的机会,真正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流汗的人流泪,从而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激励机制。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