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粮仓解析

发布时间:2011-09-20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张文海    

  河南,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2000年开始,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十年增长、连续十年位居各省之首,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水利给力:把牢旱涝保收命门

  纵观河南现象,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河南自古是我国易旱易涝的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该省以持之以恒的治水方略,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到2010年底,全省已累计建成各类水库2360座,累计整治河流堤防1.6万公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有效灌溉面积达7559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5836万亩;万亩以上的灌区251处,有效灌溉面积2607万亩。星罗棋布的水利设施,成为抵御水旱灾害的坚强堡垒。大型灌区内的粮食单产一直是非灌区的1.56倍,总产约占全省的37.5%,地位举足轻重。

  针对新发生的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问题,每年有计划地增加投入、逐年加以解决。2009年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在河南召开。会后,全省安排7.5亿元新增农资综合补贴基金,专门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13亿元,全部用于全省小型农田水利跨专项、跨部门整合,推动粮食核心区建设。2010年秋冬、2011年春夏持续干旱,省级财政拿出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77.25亿元,用于抗旱应急工程建设。今年春旱期间,又以最快速度将8.25亿元补贴农民抗旱浇麦资金落实到位,确保了夏粮的丰收。

  河南在粮食生产中抓好水利命门,还做好了另外一篇“水”文章。他们积极探索农村用水制度改革,农民自发成立的“农民用水户协会”,把小农水工程产权梳理得一清二楚。协会按照“以方计量,以亩计征”的原则,合理收取水费,建立起长效管水机制,让建成设施发挥长期效用。“有人用水,无人花钱”的不正常现象成为了“过去式”,剪不断理还乱的“大锅水”,变成了“长流水”。

  科技给力:粮食连增插上翅膀

  河南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1亩,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要在全国粮食安全战略中担当重任,科技必须成为推动粮食不断增产的决定性力量。

  该省多年重视科技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尤其是服务粮食生产工作,建立了覆盖全省农村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在农村,农民都很熟悉这样几个电话号码:“12316”、“农业科技服务大厅热线8162283”和“植保咨询热线8162519”等。这是为农民设立的推广农业科技、服务农民的热线电话。这些热线每天有专人值班,随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大厅内有电脑、电话、DVD、大型背投、科技图书、科技光盘,向广大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触摸屏电脑安装智能系统软件,来访农民可随时查询农业实用技术。“QQ视频”直接与农民面对面进行技术咨询,解答农民遇到的疑难问题。周到的科技服务让农民们由衷满意,发自内心地说:“这些服务就是俺们的种田宝典!”

  由于科技给力粮食生产,良种的推广也成绩卓著。截止今年,河南小麦已经历了10次更新换代,每一次品种更新都释放出巨大的增产力量,使粮食单产提高10%以上。全省平均亩产已增加到目前的400公斤左右。2001年,河南省提出要把河南建成全国优质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全省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已经占粮食种植面积的七成多。小麦、玉米和水稻的优质化率分别达到69.8%、81.8%和93.9%,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5.5、27.6、7.9个百分点。十年来,河南小麦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主导品种进一步突出。郑麦9023、豫麦70等15个优质高产品种,种植面积均在150万亩以上,占到了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80%左右。

  到2010年,全省已建成小麦万亩示范田327个,平均亩产达到531.42公斤,比全省小麦平均产量高143.32公斤。

  提高机械化水平和推广集雨补灌节水技术等新科技的推广应用,也正在成为河南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新亮点。过去的“三夏”,农民靠双手在雨季到来之前与老天抢时间,小麦抢收历来被称为“虎口夺粮”。人工收割劳动强度大,时间战线长,抛洒浪费也严重。据测算,人工收割小麦损失率高达5%左右,机收小麦损失率国家标准仅为2%。今年,逾400万台农业机械投入“三夏”生产,完成小麦收获面积7950多万亩,机收率达97%以上。机械抢收为确保夏粮丰产实现丰收提供了保障,也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腾出更多的富余劳动力,从事其他经济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给力:促进粮食大省嬗变

  怎样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中国粮仓”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河南经验证明,不仅需要政府调控之手,还要以积极态势融入市场,用市场规律之手调控粮食生产。

  河南拥有1亿人口,占全国的1/3,市场潜力巨大。深挖河南的特殊优势,大胆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粮食生产的规律,利用市场调控之手,寻找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粮食发展之路。经过几年努力,河南省已经实现了从“卖原粮”到“卖产品”、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的转变。由粮食生产大省,嬗变为粮食转化大省。全国市场上的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河南品牌占了很大比例。通过粮食深加工的转化,提高了农民、农业收入水平,带动了全省经济水平的提升。全省经济总量已位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首位,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但是,如果我们比照国外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的成功经验就不难发现,河南在国家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战略中,利用粮食转化手段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道路,还可以走得更远些。□责任编辑:汤建奎

  相关选辑:号称中国粮仓的河南省,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十分之一强的粮食,是我国目前唯一产粮超千亿斤的省份。从2006年总产突破1000亿斤,到2010年的1087.4亿斤,连续5年超千亿斤。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